立陶宛事件怎么回事(立陶宛事件起因的来龙去脉)

地处东欧的小国立陶宛公然挑衅中国,在其境内以“台湾”为名设立代表处,变相承认台湾非法割据政权,此举严重违反了中立两国建交时的“一个中国”原则。

随后,中国第一时间宣布召回驻立陶宛大使,并要求立陶宛驻华大使米克维切涅尽快离境中国。这是继1995年中国因“李登辉事件”驱离美国驻华大使后,再一次因为台湾问题驱离外国驻华大使。

对于中方的举动,立陶宛外交部长茨贝吉斯不甘示弱,表示会“不惜一切代价”接正在进行21天隔离的驻华大使尽快归国。

立陶宛凭什么这么强硬,东欧立场有什么变化?

立陶宛作为一个人口268万,领土6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弹丸小国,居然也学美印日拿台湾问题挑衅中国,简直是夜郎自大、以卵击石。而且立陶宛自视甚高,不仅将中俄两国共同视作立陶宛的“国家安全威胁”,还首先退出中国-中东欧“17+1”合作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之前立陶宛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就同台湾有密切往来,一切似乎早有预兆,那么立陶宛凭什么这么强硬,非要拿台湾问题和中国作对呢?

其实这就涉及到特朗普在位时期着重规划的“中东欧投资战略”,但后续随着拜登上台,中美博弈的加剧,美国政府把重心压在了印太平衡上,所以对于东欧的投资没有第一时间到位。

近日立陶宛的举动可以理解为典型的以小博大,不仅以收益低于预期为名退出中国主导的多边合作机制,还试图以中立双边5亿欧元的贸易规模为代价,向美国纳“投名状”,博得美国的青睐。

目前东欧最具代表的国家是德国和法国,在英国宣布脱欧之后,德法作为欧盟的领头羊,和中国一直保持着相对客观的国家交流与贸易往来。但最近东欧霸主德国有些局势动荡,内部意识形态生出一些较大变动。此次立陶宛事件的出现,可以当做是东欧地区,乃至整个欧洲对华氛围变化的晴雨表。

在德国总理默克尔掌权德国的十六年间,德国与中国的关系发展是积极且密切的,在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德关系更是进一步强化,双方在经贸合作上,独立于美国及欧洲其它国家之外,始终保持着一贯的独立自主性。

可以这样讲,中德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在西方世界所有国家里面最稳定的双边关系。矛盾摩擦固然存在,但是德国不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并没有像英国法国荷兰一样,拿类似台湾这样的主权内政,或者历史遗留问题去干涉中国。

这正是中德关系稳定的基础,德国人的理性务实在中德立场上表露无疑。但是最近有一些不好的苗头出现,那就是默克尔即将卸任,德国开始步入“后默克尔时代”。

可以这样说,未来德国政坛对中国立场的何去何从,将代表东欧,也代表整个欧盟对中国立场的变化。立陶宛正是看到这一点,所以才敢站出来充当欧洲反华阵营的“领头羊”。其趁着后续德国对中态度悬而未决的时间节点,无视中欧关系强行下注台湾,德国右翼势力就是立陶宛的最大底气。

后默克尔时代的德国,中德关系何去何从?

早在2019年,德国明镜周刊就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默克尔之后,将是一片黑暗》。当时这篇文章旨在强调德国国内右翼势力不断上升,会对德国国家立场造成巨大影响。

而现在中国要担心的是默克尔卸任之后,德国右翼势力会对中德关系造成哪些影响。据悉,在下个星期,德国会就“跨大西洋组织成立七十周年”推出一本全新的纪念刊物,这本纪念刊物的德文名称翻译过来叫做《锻造一个全新的西方》。

之前在德国召开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西方国家集体在反思一件事,主题叫“世界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发生了重大变革”。从当时的一系列讨论话题来看,西方社会有些不知所措,于是开始求变,或许目前中国相对于欧盟的这种较为稳定的状态,会因为欧盟内部的初期摸索而产生动荡。

先说说德国总理默克尔吧,她在位十几年,选了很多接班人。但悲催的是凡是被她看重的接班人,最后都没有什么起色。默尔克目前钦定的接班人是德国北威州州长拉舍特,但拉舍特因为近期因为施托尔贝格镇水灾应对不力,被民众嘲讽,最新民调结果显示也非常堪忧。

根据拉舍特的现状,有最新消息表明,默克尔之前曾选定的两任接班人,站出来发表了联合表述。他们表示,将在下星期的锻造新西方这本刊物上发布一个重要观点——“后默克尔时代,德国将与美国紧紧站在一起!”

有一点很关键,这两个接班人是德国的前任国防部长与现任国防部长,他们敢如此高调公开地向全世界传达,强调德国内部有这样一个明显具有倾向性的观点,这很难让我们不去警惕。

因为德国本身是一个很严谨的国家,也很讲究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与尊重。这两位前默克尔接班人,在默克尔还没有下台的时候,就站出来讨论默克尔的“后事”,大有一种“人未走,茶已凉”的含义在里面,丝毫不给曾经的导师留一点面子。

这两人具体什么意思?无非就是按捺不住了呗,恨不得把默克尔的自主德国原则丢到马里亚纳海沟,然后抱着美国的大腿,共同对付中国。谁都知道,美国总统拜登也好,美国政坛风向也罢,天天挂在嘴边最频繁的词就是“China”。

如何对付“China”是美国战略的重大核心。看看立陶宛,看看澳大利亚,再看看加拿大,还有日本韩国及印度。似乎和美国站在一起的前提就是,敢不敢拿涉及中国内政的敏感问题和中国叫板。

美国现在要追求意识形态层面的伙伴共同遏制中国,德国想要站在美国身边,美国当然求之不得。

而德国一旦加入美国制华阵营,整个欧洲右翼势必揭竿而起,调转意识形态枪头将如今欧盟遵循的,搁置意识形态观念,联合中国发展经贸,共同谋求世界格局多极化的理念,变成联合美国共同制约中俄,重新形成东西方社会全方位对抗的局面。

届时,拿台湾问题要挟中国,必定就会成为加入欧美俱乐部的“邀请函”。

中国需要从立陶宛事件上警惕什么,该如何应对?

默克尔这两位接班人,不仅迫不及待发表了选边站队美国的宣言,同时他们还阐明了德国右翼势力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过去德国曾在中美之间保持中立,这是一种天真、愚蠢的做法”。

这句话很危险,如果把过去的中德关系比作一张图,上面满满都是中德合作共赢的和谐画面,那么现在德国右翼势力就是图穷匕见,要正式对中国“宣战”了。

从立陶宛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立陶宛作为一个欧盟无足轻重的成员国家,在德法牵头的中欧合作大背景下,敢站出来公然对中国叫板,其背后一定存在着欧盟内部右翼势力的支持,这就是中国需要警惕的关键的一个点。

目前中美博弈的世界大体格局是,中俄两国紧紧抱在一起,中国在亚洲区域内应对以美印日为代表的,东西两线局势的变化,还要在东南亚区域与英美势力斡旋。而俄罗斯则应对来自北约的战略压缩,同时肩负以北方四岛问题去牵制日本的重任。

而在中俄之间,中国和俄罗斯还要共同经营以阿富汗为首的中亚局势,以稳定这条中俄欧经贸交流的大命脉。我们说任何一个集团的内部都存在不同声音,这一点在欧盟这个超级大舞台里,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欧盟内部反对中国的势力并不在少数。

由于过去有默克尔这样的欧盟强硬左派领导者,以实际效益展示了中欧合作利大于弊,所以反华右翼势力才没有机会壮大。现在默克尔即将下台,就像历史上皇帝改朝换代一样,各方势力自然蠢蠢欲动。

不可否认,欧洲和俄罗斯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所以日常存在一些摩擦,但即使如此,欧洲和俄罗斯依旧没有完全撕破脸,反而在一些重要经贸领域保持着合作。而欧洲相对于中国,不存在历史原因等客观的对立因素,所以欧盟内部的左派势力不曾像警惕俄罗斯一样本能地去警惕中国。

他们对中国崛起的看法,大多停留在深刻自我反省的层面,不过反省之后往往就会“求变”,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中,有更多欧盟国家像立陶宛一样主动站队美国,那么欧盟内部的这种“求变”风气,很可能被人趁机利用,刻意塑造成“从左至右的转变”。

这是中国最不想看到的情况,如果欧洲真的被欧盟右翼势力“策反”选择站队美国,那么中俄与欧美对抗的局势会更加被动,这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正因如此,为了不如德国为首的欧洲站队美国,中国才必须对类似立陶宛这样的国家予以坚决打击。要让他们知道“在中美问题上站队美国,也是很天真,很愚蠢的”。

由于过去中国相对温和的对外政策,导致类似捷克这样的小国家,曾在疫情期间拿台湾问题挑衅中国,虽然后续中国为了安抚捷克,为捷克提供了部分新冠疫苗,但这种息事宁人的做法,会间接助长某些不法分子,借中美博弈的大背景去敲诈中国的歪脑筋。

要遏制欧洲这种对华态度的转变风向,不能一味地采取“容忍态度”,而是要反过来借助中欧之间尚且存在的各种利益关联,用更强硬的方式去反击类似立陶宛这种欧洲墙头草。

只有坚决打击了欧盟内部右翼势力的嚣张气焰,让他们清楚看到立陶宛的做法从中国得不到任何好处,才能进一步强化以默克尔为代表的左派理性人士的话语权。这是一个关键的时期,任何中国的强硬反击,都不仅仅是为了中国的国家尊严。

变相来讲,也会维护欧洲内部,支持与中国和平共处的部分领导人的尊严。

既然有的国家甘愿当球,我们就把球踢回美国

无论欧洲还是中亚,亦或是印太地区,一切跟中国有关的事情背后,必定存在美国人的身影。欧洲有句老话,进击是最好的防守。中国的外交态度转守为攻,同样我们的对外政策也要转守为攻。美国要不断给中国制造麻烦,中国就要将计就计给美国制造更多麻烦。

借用普京一句话,中美胜败的关键点,其实就是看哪边的问题最后多到自己解决不了。以菲律宾为例,当初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信了美国的鬼话,在南海主权问题上跟中国作对。

结果南海对峙期间,中国的强硬反击超乎美国想象,美国舰队自己先溜了,完全不顾一脸懵逼的菲律宾的死活,正是中国这一极限反制,一下撕开了美国人的遮羞布。后来菲律宾看清了美国人丑恶的嘴脸,不愿对美国听之任之。杜特尔特直到最近奥斯汀访问东南亚期间,都在给美国制造源源不断的麻烦。

美国人很现实,目的没达到,就不会给予承诺的好处,所以中国最好的反击手段,就是让美国的任何心理预期,哪怕一丁点都达不到。

比方说,这次立陶宛把态度亮明和中国闹翻了,要是美国不遵守承诺给立陶宛好处,其它欧盟国家看了会怎么想?如果美国真跑去给东欧投资,势必又会影响其印太策略的实施,这不就是反过来给美国制造了难以解决的麻烦么。

各国不是傻子,心里都有杆秤,美国背信弃义久了还怎么当这个老大?要是花代价去保持老大的风范,又有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去对付中国。假如美国的实力强大到能平衡这两者的关系,也不至于害怕中国会超过自己。

这正是层层矛盾如一团乱麻,越搅越乱,既然有的国家甘愿给美国当球,那我们就不断把球踢回美国,让美国人自己去解决这个麻烦。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2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