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语语录大全_心灵禅语_堆糖句子网

禅语语录大全_心灵禅语_句子迷网

1、 很高兴最近头一次看到134个国家参与了为保护地球而发起地球熄灯一小时的活动,千万根蜡烛被点燃。无私的爱心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的同时,带给众生慈悲的温暖,又发出智慧的光明,并遣除一切众生的痴暗。

2、 ⊙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心通法亦通,十八断行踪,但自心无碍,何愁神不通。(唐)庞蕴居士(《宗镜录》卷十五引)

3、 ⊙很多禅修之人,修行了几十年,仍无法达到自悟的程度,这是因为他们受到俗世的羁绊,心生浮躁之气,缺少清净、纯洁的安详。

4、 一直停滞在昨天、过去,就会产生杂念和执著顾恋之心。人一旦时时刻刻回忆往事,便会痛苦、怨恨、嗔怒、不甘心……

5、 ⊙ 这里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并不是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而是 要善于化解外界带给我们的压力与束缚,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和、坦荡。

6、 ⊙云何名无惭愧僧?谓若有情,为活命故,归依我法而求出家,得出家已,于所受持别解脱戒一切毁犯,无惭无愧。不见不畏后世苦果,内怀腐败,如秽蜗螺,贝音狗行,常好虚言,曾无一实。悭贪嫉妒,愚痴侨慢,离三胜业。贪著利养恭敬名誉,耽湎六尘,好乐婬泱,爱欲色声香味触境。如是一切补特伽罗无惭僧摄。若有依止无惭愧僧补特伽罗,於我正法毗奈耶中名为死尸,於清众海应当摈弃,非法器故。我于彼人不称大师,彼人于我亦非弟子。《大方广地藏十轮经》卷五佛言

7、 ⊙觉成就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圆觉经》卷上

8、 ⊙人初出家,虽志有大小,莫不具一段好心。久之,又为因缘名利所染,遂复营宫室、饰衣服、置田产、蓄徒众,多积金帛,勤作家缘,与俗无异。……好心出家者,快须着眼看破。曾见深山中苦行僧,一出山来,被数十个信心男女归依供养,遂埋没一生,况其大者乎!古谓必须重离烦恼之家,再割尘劳之网,是出家以后之出家也。出前之家易,出后之家难。(明)莲池《竹窗随笔》

9、 ⊙菩萨闻未闻,应思其义理,不应作是言:我昔未曾闻。《大宝积经》卷七十七,富楼那会

10、  做一个明白的愚痴者,比做一个糊涂的精明人快乐一万倍。

11、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肠心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布袋和尚

12、 ⊙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佛说无常经》

13、 ⊙【禅语感悟】 忍辱不是叫你做缩头乌龟,而是学习乌龟的精神,暂时缩头,然后在 忍耐中寻找机会。

14、  资产永远是一个变量,大商人永远不做资产的奴隶。资产只有 源源不断地流动,变成财富再生产的一个个上市公司,最终融入经济 发展的洪流,惠及国家和人民,才是活的、有意义的资产,才能造就 大商人。

15、 ⊙随其所行业,如是果报生,作者无所有,诸佛之所说。如机关木人,能出种种声,彼无我非我,业性亦如是。《华严经》卷十三,菩萨问明品

16、 不知足的人,即使再怎么富有也常感缺乏,与贫困的人相差不了多少;而贫苦的人虽然物质缺乏,但如果知足,他的心灵也会很富有。

17、 苦修,是清心少欲、磨练吃苦的心志。

18、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有的孩子没有用功,成绩还很好;有的孩子认真努力,成绩却不佳;有福报的人没有吃苦,也能拥有成功;福报不足的人一生劳累,却失败重重;身体健康的人不注重养生,仍然平安无病;身体虚弱的人小心调理,还是疾病缠身。这些都足以证明因果的存在,若没有前世的因果,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19、 以“念纯”自修——心念单纯能自爱;以“心宽”待人——广结善缘心宽阔。

20、 ⊙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诸善果故。……如是一切贤圣道果,皆依于人而能修证。“四十华严”卷十二

21、 ⊙佛祖而来原无僧俗,但人人有谛当,亲证真得处,名入佛心宗。——《宏智禅师广录》

22、 ⊙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四十二章经》

23、  耽搁和投入这两个词是不同的,对于时 间来说,前者是浪费,后者则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必须的付出,只 要有结果,就是有意义的,结果越大,意义则越大。回味先生这段 话,我感觉自己在微博上的时间付出是投入而非耽搁,因为微博我结 识了朋友,获得了快乐。

24、 ⊙ 就拿邵逸夫而言,他为内地与香港的教育事业捐助过数十亿款项,用 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在内地与香 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建筑物不胜枚举,这不就正如佛家所言,布施的越 多,其实得到的也越多。

25、  小家修行.一定要按宗教仪轨行事。在家修行则不必拘泥, 一切随缘就好。唯有随缘,才能融人俗界社会。发愿在家修行却不能 融入社会者,难以修成正果;只有那些懂得随缘的人,才能改变周围 的社会环境;唯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里才能更好地持修。

26、 欲望从何而来?来自我们对物质名利所怀抱的虚荣享受,来自我们可怜的自尊,来自我们自大的面子,来自我们对物质的无限渴望。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他把个体心灵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领域。本我只根据快乐原则追求直接性欲的满足,自我以现实原则为指导,并必须按本我的意志行事,超我即道德化的自我,根据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以达到自我理想的实现。

27、  不只你缺,人世间谁人不缺?不缺生活,就缺精神,不缺精 神,或缺生活。看透堪破,人生之花才能永艳。出世是释家的生活形 态,无为是道家的生活形态,人世则是儒家的生活形态。古往今来, 或行释或近道或追儒者所在多有,一生中这个阶段崇释,那个阶段寻 道,另一阶段又附儒的也不乏其人,但能够将三者合一、融汇成一种 独特生活形态的并不多见。

28、 ⊙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剁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29、 ⊙于诸财物中,信财第一胜;于诸滋味中,实语为第一。于诸寿命中,慧命为最胜,如法善修行,能得快乐报。《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

30、 ⊙所谓菩萨于能顺忧喜分法,心无执着。于诸世法心不摄受。不高不下,安住不动。无欣无厌,无爱无恚,唯能随顺修习圣道。若诸菩萨成就此者,则名为舍觉分法。《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菩萨藏会

31、 【智慧辨善恶、友善有朋友】 有智慧的人才能分辨善恶邪正,谦虚友善的人朋友遍天下。

32、  慢一点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不同的人生,有的平 凡,有的绚烂。不管是平凡还是绚烂,都有责任 活出自己的质量,就像百花园里的花,不管好不 好看,芳香不芳香,都有责任开放;仿佛夜空里 的星星,不管在苍穹的哪一方,不管亮度强或者 不强,都有责任闪耀星光。

33、  能力有限不要紧,努力将有限的能力全部发挥出来,利益他 人、利益社会,生命便有意义,人生也不失精彩。

34、 我们时常要审视我们的思想与言语、行为,永远正直快乐地行事,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即使行厄运时,都会有贵人出现帮忙,因为你平时累积的功德,已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影响着你周围的人。

35、  真正能够放下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破红尘的人,一种是 背不动红尘的人。前一种出于主动,因此凤毛麟角;后一种不得已而 为之,因此所在多有。前一种飘然出世,后一种向尘世投降。

36、  慈善是一种德行,慈善没有附加条件。任何带有附加条件的 慈善,都是对德行的玷污。谁在借慈善之名行假慈善之实,谁在打着 慈善的旗号干着玷污德行的勾当,谁心里明白。既然明白为什么还要 公然去做?究其原因,一是没有起码的道德底线,二是敬畏心的缺 失,三是社会未建立必要的甄别和惩罚机制。

37、 ⊙拥有了然于心的平静,就能豁达地懂得:人生不仅仅是获取与拥有,有时放弃与失去也是一种拥有。平静的心,令所想所见所闻更清晰,平静的心,一切安然,不增,不减。平静的心,让生活更轻松、自在,也更乐观、简单。

38、 求是只望结果,修是培植因缘,感是得道多助,算是一相情愿。

39、  每个人都是唯一的一朵花,既是看客也被人看。

40、 处理烦恼的方法:第一,要求自己;第二,学会谅解他人;第三,晓得感恩和奉献;第四,惜缘惜福。

41、 ⊙生活中的许多苦难,我们要学会承受,学会担当,学会在泪水中直立自己的灵魂。生活从来都是波澜起伏的,命运从来都是峰回路转的,因为有了曲折和故事,我们的生命才会精彩。

42、 有慈悲心,就是佛心;有爱心、毅力,投入为人群付出,是菩萨心也是菩萨行。

43、 ⊙人生没有真正的绝望。树,在秋天放下了落叶,心很疼。可是,整个冬天,它让心在平静中积蓄力量。春天一到,芳华依然。只要生命还握在手心,人生就没有绝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44、 大喜,就是时时刻刻都起欢喜心。喜是没有嫉妒、骄慢、嗔恚的心。

45、 ⊙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无时无刻不是修持参源的好机缘,不管是人与事……——证严法师

46、 学习佛法,一个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47、 要把尽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当作是信仰生活的一部分。

48、 ⊙感恩一切顺境,给我们带来了幸福;感恩一切逆境,增强了我们追求幸福的能力。心存感恩,心灵才会获得宁静和安详;生活中才会少了许多怨气和烦恼。

49、 【最有禅意的句子】学佛时间越久,修行功夫越高,越应该将烦恼、执著、习气彻底降伏和断除,同时,爱心和智慧得到无限提升。然而,有些人往往是背道而驰,烦恼比没有学佛人更炽盛,内心的执著和习气比没有开始修行时更严重。原因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缺乏了正知正见,于是所学所修的一切,反而成为增长邪知邪见的助缘。

(0)
上一篇 2022年5月5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