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赏月的诗词佳句(中秋赏月的古诗)

据《宋史·米芾传》记载,“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又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又有《挥麈[zhǔ]后录》记载,米芾“滑稽玩世,不能俯仰顺时”,寥寥几句,表现了米芾写文章时不守常规,为人又有骨气的特点。米芾是与苏轼齐名的书法大家,但在诗词上的成就相对有限,比起苏轼相差甚远,但也不是说,米芾的词作不好,米芾有一些作品,是常常为人所称道的。

比如,米芾有一首写中秋的《水调歌头·中秋》,就是一首笔法巧妙,独具特点的词作。米芾此词写中秋赏月,但却反其道而行,抛开月亮不谈,除了上片末尾写到“月”字外,其余再无一个“月”字,但是,我们读完此词,却有一种置明月之中的优美境界,全词写得轻灵独特,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

自苏轼之后,写中秋节的《水调歌头》,很少有人敢去尝试,因为基本上不可能比东坡写得还好,但米芾却“迎难而上”,写下了这首同词牌的作品,虽然艺术水平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也是颇具特点的千古佳作。

水调歌头·中秋

宋·米芾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小注:醽醁[líng,lù],是古代的一种美酒。

首二句写典型的秋季景色,引发秋思之情,“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砧声、蟋蟀声,都是典型的秋季景物,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征人的习俗,这说明天气转凉了,而墙边蟋蟀叫个不停,也触发了一种秋思之感。李贺曾写诗云说,“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便是这种秋情了。

单看这两句,多少有一种秋景的凄凉,但接着词人转手一笔,“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一下就将旷达豪迈的胸怀写了出来,一扫前两句带来的凄凉感。宋玉《九辨》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此之后,悲秋成为了历代文人的主题,米芾却并不这样认为,他不学宋玉悲秋,而是举杯庆祝秋景的美好,足见其旷达。

因此他说,“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收起凄凉的感觉,将杯中的美酒装满,就会感觉到外界的景物变得更加幽雅美丽。尤其是在这个时候,中秋的明月升起了,“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月到中秋,分外皎洁,中秋明亮的月色,将天地之间幻化成了一个银色的世界,词人的心情,变得更加美好了。至此,词人才托出明月来点明中秋,这也是全词唯一一次出现“月”字,由于前面跌宕起伏的烘托,千呼万唤的中秋明月终于出现了,至此,我们也感受到了米芾用笔的“不循规蹈矩”。

下片越发潇洒可爱了,“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悠悠笛声,最是适合赏月,词人胸中的情思,全都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襟怀大开,当真是妙不可言,于是词人在这清宵良夜中,打算痛饮一场,“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

词人饮酒赏月,不知不觉便有些微醺了,醉后更加令人神往,“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面对这美丽的风物,词人徘徊欣赏,兴致之高,徘徊之久,从“遍倚”二字便能看出,并且,词人在欣赏美景之中,还悟出了一个道理,即:宇宙若萍浮。这是词人神游物外,对宇宙和人生的遐想,宇宙之大,词人却说犹如浮萍,可见他神思之飘逸。

既然宇宙如浮萍,那人生就更加是沧海一粟了,词人这样想着,酒到杯干,不觉由微醺到大醉,“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词人醉后,索性直接高卧,漂流在天地之间,其实这或许也是词人的一种人生态度,既然天地如浮萍,人之渺小,实在不值得争名逐利,反而不如寄情于江湖来的舒适。

米芾这首词,能在苏轼的同名词牌《水调歌头》之后,独树一帜,以创新的笔法,借中秋赏月,表现出空灵无限的意境,并将词人对世界的所感寄寓其中,清景无限、清趣无穷,充满着“不循规蹈矩”的独特风格。

(0)
上一篇 2022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