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获奖感言原文(莫言人性经典句)

诗人贾浅浅,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之女。最近以“回车键分割的屎尿体””走红的贾浅浅遭到新华社批评。但是贾浅浅对自己的作品是怎么想的?在2019年4月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微信公号“绿色文学”发布的一篇访谈文章里,贾浅浅曾说:“我的诗作篇幅都比较短小、语言力求精粹清丽,我追求以醒目的意象、鲜活的喻指和诗境的营造,来形成我的个人特色。”

“我们越走近危险,通向拯救之力开始发光的道路就越是明亮”

——哲学家预言家海德格尔

本文参考了海德格尔的著作《存在与时间》和《诗意的栖居》,并联系当下环境中文学和语言美感缺失阐明自己的观点:人类需要正视文字的力量而不是内容的本身。实用性和结构化或者为了观感而强加艺术效果的文字不会给人美感的享受,更不会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而美感是人类精神的瑰宝,思想是科学也是哲学的源泉。

莫言诺贝尔获奖感言:文学本是无用之用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将文学和科学的区别描绘得清清楚楚。“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我想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所以现在的人好像离无用之用的文学远了,离有用的文字加工近了。以前的哲学家都是诗人,以前的科学家也是哲学家。现在的人特别喜欢心理学,但没有人喜欢哲学;现在的人也很喜欢写字,但没人喜欢真正的写作。现在的人都不太敢称自己为文学领域的人,最多就是写作的人或者是某个资讯创作者。是不是因为文学没用?

文字和文明的关系

文字是人类书写语言的符号和交流信息的工具,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条件之一,更是人类摆脱愚昧走向文明的分水岭,对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而当前地球上因为族群的不同有很多种文字,而每一种文字也是那个族群文化的体现。

文字也随着时间的进程而时代的发展进行延续,改良。可以这么说,文字就是文明的最大化的体现。那么,我们要不要比较一下以前的文字和现在的文字,看一下我们的文明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但是,人们没有注意到,文字与文明还有一种同样重要的关系,就是不同的文字导致不同的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这个问题特别大,为了更准确地表明当前对文字本质的漠视导致了爱

的确实和文化的枯竭就不做过多的历史对比,仅对当下最流行的自媒体和文学作品呈现进行个人的思考。

互联网时代的文字和文字美感远了

我对你的爱愈是加深,你的美便愈是增长,因为爱是灵魂本身的美。

——奥古思丁(古罗马时期思想家,著作《忏悔录》)

现代的人缺爱,现代的文字缺美。美是什么?美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修为。

美的出处来源于“Aesthetic”(感性学),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现代人的文字多用于文化传播,文字表达方式多以简单,直接,信息化,爆点,知识输出为主要内容,跟精神已经没有过多的联系。

现代人写字的也有着极强的功利主义,论文选题一定要够新颖,一定要能够脱颖而出;文学作品题材要简单情节一定要曲折内容要夸张,否则没有人也没有市场价值;自媒体写作就更不说了,简单的三段式,内容必须是热点爆点,理论深刻的东西越少越好。

坦白说,我有时候也在怀疑这样的文字运用方式会不会让人看到了写作机器人的可能。

因为论信息提取,比如关键词机器不会比人差;论内容设置,大数据下的写作机器人一定可以找到最可怕的最没有人性的内容进行加工生产;论结构成文,写作机器人还是可以按照一定的限制在某种格式下仿照已经出现的语法或者文风写出最工整的文字。

可是这种文字表达会有一种弊端,那就是新的文字情感越来越少,想象的部分越来越少,文字也不会因为刻意润色而变得有美感而生动。没有感情没有主观思考,文字到最后一定不是人的精神体现,如同在一朵在花瓶里的永生花,没有花的生机,也没有花的芬芳。

既然这样,我要不要感受一下这位被誉为史上最神秘的哲学家海格德尔的极具美感的哲学体系作品《存在与时间》和《诗意的栖居》。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

“这个存在者的一切“如此存在”首先就是存在本身。因此我们用“此在”这个名称来指这个存在者,并不表达它是什么(如桌子、椅子、树),而是〔表达它怎样去是,〕表达其存在。”

也就是不是说他是什么不是存在的本身,从哪里来才是存在的本身。

“人在本质上总是它的可能性,所以这个存在者’选择’自己本身,获得自己本身;也可能失去自身,只是‘貌似’获得自身”

“人在非本真状态反而可以是按照此在最充分的具体化情况而在此在的忙碌、激动、兴致、嗜好中规定此在。”人的也就是你的本真状态下为了证明存在而选择了占据你的时间的东西。

所以我们会有“诗和远方”,其实也是存在主义下的体现。因为不甘被命运的牢笼锁住,不堪被世俗打磨成非人的样子,于是选择逃离,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其实也是寻找本真的过程。

我们的“再见亦是少年”类似的话语其实也是对最本真自己的寻找。同样的诗句还有“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说的就是人是有感情有精神的高级动物,这个也是让人类本质的体现。

除了本真状态,人还有非本真状态。海德格尔非本真状态下的“貌似获得自身”就是用某种方式把自己是将自己看作是“一个会算利润的会计”,“一个会写代码的程序员”,或者其他“要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

海德格尔说,如果“客观”一词意指世内照面的存在者的自在现成存在,那么现成事物动止“在其中”的时间就不是“客观的”。如果我们把“主观的”领会为在一个“主体”中现成存在或出现,那么时间也同样不是“主观的”。也就是说世界时间比一切可能的客体都“更客观”,也比一切可能的主体“更主观”。

什么叫比主观更主观,比客观更客观,时间到底是什么,这里作者想引用广义相对论的四维模型。也就是当时间和空间可以任意切换,物质和能量相互作用,那么主观和客观也就是一个概念问题,没有绝对的鸿沟。感谢伟大的科学家们,完成了从文学到科学的跨时空的共鸣。

《诗意的栖居》读后感

现代社会一直强调思考却并没有真正在思考而是为了如何解弊而思考,这是为了改进技术而思考,不是为了人类而思考,正如海德格尔说的“最激发思想的事是我们至今还不思,甚至还尚未思,尽管世界状态正日益变得更加激发思想。越是追问着深思技术的本质,艺术的本质就会变得愈加神秘。”

海德格尔也在表明悲观到尽头就是希望的开始,也就是我们需要追问。“我们越走近危险,通向拯救之力开始发光的道路就越是明亮,而我们也就变得愈加需要追问。因为追问是思的虔诚。”

但目前海德格尔还是悲观的,因为他认为“只有一个上帝能够拯救我们。留给我们的唯一可能,是通过思和诗去做好一种准备,即为上帝的出现或者为没落时代上帝的缺席做好准备。”

我们不需要时时刻刻都有价值

当你虚度光阴或者想虚度光阴,我们叫做无聊。

关于现代人的无聊,海格德尔也有不同的见解。“当我们只靠这本书或那出戏、那件事或这种消遣来无聊地混着时,真正的无聊就还离得远。”海格德尔认为真正的无聊,是深刻的,而这种无聊“在深渊中如漫天沉静的迷雾弥漫周遭,把万物与众生以及与它们一起的我自身都浑入一种麻木不仁的境界中。”

(0)
上一篇 2022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