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有哪些(杜甫最著名的5首诗)

叶嘉莹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关心面越广,他作品的生命就越丰富、越博大、越深厚。”

有“诗中圣哲”之称的杜甫,无疑是这句话最好的明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的一生饱含血泪,他沧桑满目,脸上总是布满忧国忧民的愁绪,他不超脱,也不自在,可他因此而足够伟大!

1、 少年意气,风姿勃发——《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公元735年,23岁的杜甫赴东都洛阳参加科举,却落第而归。当时杜甫的父亲在衮州做司马,他于是决定赴衮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那时的杜甫尚少年意气,风姿勃发,一次落第并没能摧毁他的信心。在五岳之首的泰山,他慷慨地吟出自己的浪漫激情与壮志雄心。

全诗由“望“字着笔,从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抒发着自己傲视凌云的志向。

他踌躇满志地许诺说:

总有一天呀,我杜甫一定要登上泰山绝顶,俯瞰群山,众生皆小。

2、长安谋官,倍尝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天宝六年(747),唐玄宗下令,要天下有才能的人都到长安来应试。

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杜甫也迢迢赶到了长安,但结果却是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所有应考士子,竟然无一得中,全部落选。

原来,这是权相李林甫的一场计谋,他为了显示唐玄宗的声名,便导演了这样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

科举不成,杜甫只得转而求助权贵,每日里到处投赠干谒,尝尽了炎凉世态。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杜甫觉得自己,就像一只折断了翅膀的鸟儿,无力地从天空坠落;又像一条卑微而心比天高的鲤鱼,一次次拼尽全力也无法跃过龙门。

3、 山河破碎,沉痛长鸣——《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次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仓惶西逃。

那时的杜甫,在听闻太子李亨即位的消息后,便连忙将家属安顿在都州,然后只身一人去投奔朝廷。

却不料刚走到中途,就被叛军抓获,解送到了长安。昔日“万户捣衣声”的长安城,如今却是一片衰草连天,林木荒芜。

杜甫看着那一片花儿垂泪、鸟儿哀鸣的景象,不觉满目凄然,泪湿沾襟。

4、登高望远,遍布沧桑——《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公元763年,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但这一场空前的祸乱所带来的伤痛却无法轻易弥补。

那时的杜甫年已五旬,忧愁已让他过早地老去,霜发满头,眼眸间是无法掩饰的沧桑。

此后的诗人一路漂泊,从成都、嘉州、渝州、云安,一直到公元766年,杜甫才终于定居在了夔州,在这里他写下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诗人独自登上了高台,听着那无边落叶萧萧而下,看着那不尽长江滚滚东流,猿声凄切,诗人的心也愈加凄楚。

他想到了自己少年时的凌云志向,想到长安谋官时的坎坷苦辛,想到国破家亡时的刻骨沉痛,想到晚年漂泊、流落异乡的孤寂落寞…..

那样长久的一世,那样短暂的一生,那种沧桑与悲凉,又哪里是一杯浊酒可以消磨掉的呢?

5、一生心事,尽付于此——《蜀相》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写在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第二年游览武侯祠时所写。

在这首咏古怀史诗里,杜甫对蜀汉丞相诸葛亮予以了足够高的评价,对他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

可是诗人想表达的仅仅是对诸葛亮的惋惜吗?

不是的,他也是在惋惜自己,惋惜自己半生的无成,惋惜自己才华的空负,惋惜自己遍体鳞伤的一生。

《蜀相》里,短短56字,凝固着的何止是一个人的一生,更是另一个人毕生的心事!

(0)
上一篇 2022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