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列传赏析(淮阴侯列传翻译及注释)

建安十三年(公元218)年七月,曹操携军南下,攻取荆州,荆州牧刘琮对于抗曹还是降曹这个问题犹豫不决,但手下两个谋士的谏言,坚定了刘琮降曹之心。那这两个谋士是何人呢?能够改变一州之主的想法?

蒯(kuǎi)越、蒯良乃西汉名士蒯通的后代,通曾在“兵仙”韩信手下做事,曾以一番话语成就了韩信的灭齐大功。

辩士,能言善辩之士,蒯通的职责就是和自己的主上分析形势,需要的话游说敌方主将,陈明利害,总之,是个风险性极高的职业,历史上被投入油锅的辩士不在少数。

历史的镜头聚焦到了蒯通身上。

韩信蒯通

公元前203年,韩信平定齐国大小七十余座城池,齐国作为中原最富饶的土地,韩信整合兵马,加上韩信的威望,一时间成为中原大地上一股最强劲的军事力量。

当时的刘邦,正在荥阳和项羽苦苦纠缠,天平逐渐向项羽倾斜。

项羽架起了一口大锅,要油炸了刘邦的父亲,而且一箭射中了刘邦,差点要了刘邦性命。

韩信、刘邦当年出兵时约定,由刘邦拖住项羽,韩信趁机扫平北方的诸侯势力。所以,更多的时候,两人是分兵作战的。

如今刘邦告急,老父亲都快被油炸了,如此危急关头,韩信却趁机要挟刘邦,请封他为假齐王,否则不出兵,刘邦对于这样趁火打劫的行为十分恼火,但也只能无奈答应。

韩信出兵的事情,让项羽着急上火,派手下武涉前去劝韩信保持中立,武涉的话语几乎说动了韩信,但最后提到了项羽,让韩信往事涌上心头,愤然达到;

当年我在项王手下做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才背楚降汉,承蒙汉王厚爱,你回去告诉项王,让他死了这条心。

武涉碰了一鼻子灰,只能离开。但韩信的心腹蒯通,却动了争雄天下的心,他在形式上、道义上一番分析,又提出了天下安定后,逃不过兔死狗烹的结局,劝韩信早作打算,趁现在二虎相争,不管刘邦的死活,安心地巩固北方,待斗得两败俱伤,率领雄师南下,到时候兵不血刃的拿下双方的土地,成就千秋伟业。

韩信又一次心动了,但军事上的天才,总摆脱不了情商上的短缺,韩信以刘邦待他仁厚为由拒绝了蒯越的建议。

韩信

现在回头看看蒯越的毒计,如果韩信真的采用了,刘邦可谓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天时地利都站在韩信这边,天下还不是尽在他囊中。

蒯通深知鸟尽弓藏的道理,韩信功高盖主,如今铁了心助汉,大业一成,韩信离死也不远了,就开始装疯卖傻,离开了韩信。

事情的发展就好像蒯越亲身经历过一样,项羽兵败身死,刘邦建立大汉,在次年的十二月,刘邦伪游云梦泽,韩信作为臣子跪在路边,被刘邦五花大绑带进了洛阳,贬为淮阴侯,软禁在宫中。

关于韩信的下场,以及造反的过程,《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关于韩信是否是真造反,还是“被造反”,我们只能从太史公的文字分析一二。

吕雉

代国相陈豨谋反,韩信作为曾经陈豨的上级,被软禁多年,商议一同造反,韩信在宫中发动死囚和奴隶,想要攻入宫中政变,没想到事情走漏风声,太后和萧何商定,用计把韩信召进宫,韩信临死之前大喊“我后悔不用蒯通之计,今天死在女人手上,也是天意啊”,韩信死后,三族被灭。

韩信的是否造反众说纷纭,有人觉得韩信必反,理由有三:

大汉建立后,册封韩信为楚王,实际剥夺了兵权,封为楚的韩信有名无权,地盘和兵力也就是个郡守级别的实力,只辖淮阴地区,韩信心中难免不忿。

吕雉为了剪除儿子登位后权臣的威胁,功高震主的韩信首当其冲,这种境地的韩信不反都得反。

韩信

曾经在刘邦危难时,逼迫封给韩信为齐王。再加上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大段篇幅都描述造反过程,凡此种种,后人对于韩信造反这件事,已成为铁案。

今天,蚕豆从各方面来分析,韩信有没有可能被冤枉?

性格决定韩信绝不可能叛汉

韩信是隐忍之人,早年间的韩信食不果腹,母亲逝世都没有钱安葬,在街头遇到流氓挑衅,流氓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试想一下,身材高大,手握利剑,竟然可以忍受流氓的挑衅,放在现在,有几个年轻人忍得住?

其中原因,就是韩信作为兵家大圣,最擅长的就是计算胜负得失,为了斗杀一个流氓而获罪,连累自己身陷牢狱,让毕生所学,全无用武之地,这点韩信做不到。这点也体现了兵家精髓,未战先胜,不胜不战。

就像一流象棋高手,为达目的,丢一大子都毫无惧色,因为他只为了最终的胜利。

胯下之辱

直到遇见了刘邦,对他信任有加,金银珠宝、高官厚禄,从不吝啬。

占领北方后,春风得意的他开始口不择言了,和刘邦对话都毫不谦虚,开口就要七国中最肥沃的土地。

对于刘邦的连襟樊哙更加过分,樊哙为了表达自己对老领导的尊敬,对已经贬为淮阴侯的韩信行跪礼,史记记载韩信是这么回樊哙的:『生乃与哙等为伍』,连和樊哙走在一起都让韩信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这得多心高气傲啊?

这样看来,军事方面,韩信确实是个天纵奇才,不过在政治斗争中,他的智商为0。

陈豨谋反这事充满了漏洞

在《史记·陈豨传》里,只字未提韩信与陈豨串通造反的细节,韩信在洛阳城里,一举一动都受到吕雉的监控,哪里的腾地出手脚密谋反叛。

串通囚犯和奴隶造反,这件事听上去就很荒唐,囚犯和奴隶哪里的战斗力,常年带兵的韩信不可能不知道这点。

吕雉和萧何商量,用陈豨的首级为名头,哄骗韩信进宫来祝贺,要是韩信果真和陈豨串通造反,如何敢进宫来?吕雉这招反倒成了打草惊蛇。

韩信萧何

此一时,彼一时

在权势,声望都达到顶峰的时刻,韩信没有反。

在汉朝刚建立,时局未稳,朝中武将都为韩信受到不公的待遇感到不值时,他也没有反。

偏要等到自己被软禁,无权无势时造反,韩信图啥呢?

以韩信性格,他会清楚地意识到隐忍带来的好处。就算被贬为淮阴侯,所处的境界并不差,年迈的刘邦撑不了几年了,只要自己隐忍几年,到时候新君登位,他韩信正值中年,头脑和身体都处于最佳状态,到时候竖起大旗,响应者不知多少。

有网友表示,韩信在被贬为淮阴侯的时候,才有的造反念头,这简直是无稽之谈。韩信的性格,决定了他并不是感性的人,绝不可能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相反,他爱惜自己的生命,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目标,他并不看重成功路上的细枝末节,所以,韩信被贬后才想谋反,我认为是不存在的。

爱子如命的吕雉视他为肉中刺,无时无刻不在想除掉他,年迈的刘邦已经无力庇护他,这表明了他不可能善终。

刘邦

在钟室,面对武士的屠刀,韩信喊出过后悔没听蒯通的谏言,这让我想起了后蜀的杨仪,在危机时刻,保护武侯灵柩和北伐大军回到蜀中,如此大功反被核心管理层所抛弃,最后郁郁而终。

韩信终其一生都在为刘邦开疆拓土,就算在被软禁期间,也和张良一同整理先秦以来的所有兵书,一共一百八十二家,著成三篇,以利后来者。

要是没有他,我们不会在接连胜利时,喊出战无不胜

要是没有他,在报答有恩于自己的人时,就没有了一饭千金

要是没有了他,我们不会在加班、高考、比赛中喊出背水一战

要是没有他,中国可能要少三十多个成语。

司马公著《史记·淮阴侯列传》时,就有了为韩信平反昭雪的念头,『天下以集,乃谋畔逆』,这句阴阳怪气的话,吐露出司马公的心声。

论迹不论心,也许他迟疑过,但他从来没有付诸行动。

他所创造的辉煌,开创了大汉四百年的国运。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过高的军事才能,才是韩信真正的死因。

(0)
上一篇 2022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