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背后凄惨的人生(有关孟郊游子吟的故事)

有一首诗几乎上过学的人都读过,每次读起来,都不禁动容: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小时候还不懂“慈母手中线”的意义,也不明白“意恐迟迟归“的思念,更不能理解“报得三春晖”的重量。直到长大了,成为了一名游子的时候,方能明白里面的爱。

每一个人读这首诗都有个各自的理解,有着不同的感受,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作者孟郊的感受那样深刻,也没有作者那份惆怅和深沉,因为他的这首诗有着非比寻常的故事。所以准确的来讲,我们没有完全读懂它,老师也没讲明白。

譬如:你可以猜猜作者写这首诗多少岁?

可能有人说,这是22岁考上大学,第一次远离父母时候写的;也有可能会说,这是三十将近,考研失败的时候写的;又或者说三十多岁出国留学写的。

其实,答案都不对。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不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了,而是胡子一大把的年纪对老母亲的恩情所感而作的。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已年过五十了。

故事还得从作者的孟郊的身世说起。孟郊是个孤儿,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是母亲一首拉扯大的。话说,古代的母亲的都比较负责,所以母子感情最深,哪像现在的社会,看到这种情况,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早跑嫁人去了。

孟郊父亲生前是昆山蔚,工资收入也不高,只能够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他父亲死后,家里的经济来源就断了,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三个孩子要吃饭,要上学,生活多艰难,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现在养一个都养不起,放开二胎好多都望而却步,跟孟郊家情况比起来,这承担能力的差距就 有点大 了。

孟郊的母亲是个有本事的女人,思想非常先进,她秉承“再苦也不能苦教育“的理念,硬是坚持让孩子接受教育。

正是有了母亲的这一大功劳,他才得以打下了不错的文学基础。孟郊因为从小就“色夷气清”气度不凡,长大后更是文采出众。目前自然就希望他去参加考试,并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厚望。

要出远门了,目前千叮嘱万嘱咐,母亲一针一线给他缝衣服,尽量缝密一点,这样就穿得久一点。这一幕,深深的烙印在他的心里。

孟郊带着母亲的殷殷期盼踏上了科考的历程。那时候的科考可不像我们现在的考大学这么容易,当然大学扩招了以后是要容易一些。但是,想考清华北大也不容易。这不,俞敏洪都考了三年才考上。可是,孟郊可就没俞敏洪那么幸运了。

去京城考试,需要生活费啊,家里穷,没有多余的盘缠,经常忍冻挨饿,“长为路傍食,著尽家中衣”肚子都吃不饱,衣服也只有临行时母亲缝的一件。可是,不能把实际情况告诉老母亲啊,否则她得多心疼,给母亲的只能是报平安,过得挺好之类的话。可想而知,寒门出生的孟郊其实压力是挺大的。

奈何事不遂人愿,少年没考中。一转眼,到了中年,同批的朋友韩愈、王涯都中了进士,只有自己还要继续“复读”备考。

考了这么多年,没考中,换好多人都已经绝望了,甚至有些估计就骂“这社会太不公平了…….”。孟郊也是人,不过他没怪社会不公,只是有些愤概,他在诗中吐槽:“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

孟郊这时候的人生,要放现在,早被人邻居嘲笑死了。可是,有一个人永不会嘲笑他,那就是家里的老妈。岁月流逝,母亲的年纪大了,皱纹深了,已经拿不动针线,缝不了衣服了。可她仍然鼓励儿子,相信着儿子。

贞元十二年,在母亲的鼓励下,两鬓斑白孟郊再次背上行囊,踏上“高考”的征途。这时的他已经是知天命的年纪了。韩愈见证了这个男人的不屈和其母亲的了不起,他说孟郊“年几五十,一尊夫人之命来集京师,从进士试。”

这一次,皇天不负有心人,孟郊终于中了进士,虽然后来他并没有因为中进士而飞黄腾达,但是总算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

待走完了公示、政审、任命之后,他上任到溧阳。这回终于可以靠自己养活母亲了,虽然不能顿顿有肉,但总算是一份轻松稳定的工作。

夜深人静的时候,回想起来一路走过的历程,对于老母亲的恩情无以为报,只能把它写在诗里。当落笔写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时,少年时母亲缝衣服的一幕幕又出现在眼前,五十多岁的诗人早已泪眼朦胧,哽咽无声。

这才是《游子吟》真正的故事。不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离家而作,而是一场迟到的报答,是一个历经岁月磨炼,走过沧海桑田的老人所作,也只有经历世事,体味过人间冷暖的人才能写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沉重的诗句。

(0)
上一篇 2022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