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起源和历史发展历程简介(我国中医起源于什么时候)

中医学有几千年的应用传统,在没有西医传入中国之前,老百姓的健康和生命都是靠中医来维系和保持,一直到现在长盛不衰。

这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中医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显著的临床疗效,所以才没有被历史潮流所淘汰。

尽管现在整个中国社会主流医学已经被西医所取代,但是不可否认的中医在很多时候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解决很多西医无法解决的问题。

我们来聊一聊中医的起源问题,其实中医的起源它是没有确切的时间,是中国古代老百姓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结合了中医古代哲学理论而产生。

生活实践,非常简单,从一开始并没有多少理论基础。

比如某个人着凉感冒了之后,吃了生姜之后症状得到很好的改善,那老百姓就有这种生姜治疗感冒的模糊印象。

随着经验积累,一代传一代,并且逐渐丰富,或者某两样食物树叶树根树皮等等搭配一起,能够治疗某个疾病,它就是形成一个简单的复方。

从最早的记载,比如“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就是这古人对于食物和大自然动植物的药性的基础探索。

还有,比如经络穴位的产生,从最一开始古人就有砭石疗法,就是用石头或动物的骨头刺激按摩身体的某个部位,能够起到改善症状治疗疾病的作用,这就是一个最原始的穴位的模型。

然后随着经验逐渐丰富,再形成经络和相关的理论。老百姓在这些丰富的日常生活实践。

在这个基础之上,后来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比如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等等,便开始形成了最原始的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但年代久远,有些难以考证。

比如最早的在长沙马王堆汉墓里面出土了《五十二病方》等医书就是记载了当时的一些非常原始的医疗方法。

中医理论基础的形成,有几本专著必须说一说,一个是《黄帝内经》,一个是《神农本草经》,还有《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是大约在秦汉时期成书的,那个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丰富的中医学理论基础。

现在大体的中医理论框架理论指导,都是《内经》,《黄帝内经》阐述了精气神、阴阳五行、经络、病因病机、藏象、气血津液等理论,奠定了中医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几百种药物,这是中国最早最原始的药物专著。

《伤寒杂病论》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中医临床著作,我们现在用的很多方子,都是从《伤寒杂病论》里面来的,或者后世的一些方,也是从伤寒杂病论里面演变出来。

其六经辩证体系,也是现在中医临床的重要的基础的辩证方法。

再到后来,各个朝代的医生各有发挥,有很多著作产生。

比如金元四大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等,包括到了现代,有很多中医临床家出现。

大体也是继承的之前中医的一些框架和精髓,或形成自己的认识,渐渐的形成以及丰富了中医体系。

而我们自己如果日常生活中,如何保健养生呢?医生最后再送大家:中医诊法:“望”“闻”“问”“切”,四诊法歌诀

望诊歌

春夏秋冬长夏时,青赤白黑黄随宜;

左肝右肺形呈颊,心额肾颐鼻主脾。

五脏五窍相对应,生吉克凶合时机;

肝目心舌肺开鼻,肾耳脾口呵相推,

颜色枯泽分新旧,隐隐微黄是愈期。

闻诊歌

肝怒声呼心喜笑,脾为思念发为歌;

肺金忧虑形为哭,肾主呻吟恐亦多。

言语粗细强弱视,举止动静阴阳别;

脚步传音体传气,盛衰死生细琢磨。

问诊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问经产带,天花麻疹儿科见,

生辰八字阴阳宅,时空往来虔占验。

切诊歌

左寸为心关属肝,右寸为肺关属脾;

两尺还归肾命门,上中下焦前后随。

沉里浮表分阴阳,迟寒数热要细思;

细虚大实应有别,短弱长盛八纲知。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6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