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包胥哭秦庭的典故意义(申包胥与伍子胥的关系)

申包胥,楚国椒邑(今湖北省监利市黄歇口镇)人。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公元前506年,申包胥昔日同乡好友伍子胥率吴军攻入郢都,掘楚平王墓鞭尸,楚昭王出逃。

申包胥到秦国求援,在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哀公,史称“哭秦庭”。在秦国帮助下,楚昭王得以复国。申包胥不接受封赏,全家进山隐居,后世称赞其为忠贤典范。

01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覆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

由此可见,伍子胥与申包胥既有同乡之谊,又有挚友之情,面对伍子胥凄惨不幸的遭遇和必亡楚国的誓言,申包胥第一个态度:“勉之!”勉者,鼓励也。

申包胥鼓励伍子胥为父兄报仇雪恨,这是对同乡好友的忠贤之举。申包胥第二个态度:“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

就是说,如果你伍子胥灭掉楚国,我申包胥则必定振兴楚国。这是申包胥对国家的忠贤之举。

《史记·伍子胥列传 》记载,伍子胥率吴军攻入郢都并掘楚平王墓鞭尸,申包胥虽逃亡大山之中,但还是派人劝诫伍子胥:“子之报雠,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

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申包胥认为,伍子胥如今走到侮辱死人的地步,实在是做得太过分,难道不是伤天害理达到极点么!

02

对于申包胥的劝诫,伍子胥不屑一顾。《史记·伍子胥列传 》记载,伍子胥对来人说,告诉申包胥:“我就像太阳快落山但路途却遥远,所以要倒行逆施。”

申包胥觉得,自己无法说服伍子胥,只有依靠坚强有力的外援,方可解决问题。于是决定前往秦国搬救兵,其理由主要有两点:

一是,楚昭王乃楚平王与秦国公主孟赢所生之子,是秦哀公的外孙,与秦国有着难以割舍的血缘关系。二是,当时只有秦国或晋国有实力帮助楚国赶走吴军,而晋楚长期争霸,吴国是晋国扶植起来削弱楚国的,晋国巴不得亡楚,何谈“帮助”。

当时,情况十分紧急而又十分危险,申包胥虽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秦国国都,而秦哀公刚开始却犹豫不决。为了感化秦哀公,申包胥采取了“哭”字战略战术。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申包胥在秦国城墙外嚎啕大哭,七天七夜,滴水不进。所哭诉的内容既合情又合理,分明是在给秦哀公上一堂无比生动的悲情课。

秦哀公终于被感动和惊醒,亲自写了一首题为《无衣》的诗,发战车五百乘,派遣大夫子满、子虎出兵救楚。吴国因受秦楚夹击,加之自己国内内乱而退兵。

03

在秦国帮助下,楚昭王得以复国,而且成为楚国中兴之主,在位期间颇有建树。《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楚昭王认为申包胥忠勇可嘉,“拟封之以荆五千户”。

《左传·定公五年》记载,申包胥不受封赏,他说,自己的作为,是尽臣子本分。楚昭王强令接受,申包胥就悄悄地带着一家老小,进山过起隐居生活,自此再没人知道申包胥下落。楚昭王使人求之不得,乃旌表其闾曰“忠臣之门”。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6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