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属于哪个学派(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理论和坚白论)

公孙龙(约前320年—约前250年),字子秉,战国时赵国邯郸人。“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

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汉书·艺文志》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王权衰落,天下进入诸侯争霸的局面。各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纷纷不拘一格延揽人才,从而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让原本没有资格参与政治的庶民,获得了参政议政机会,使天下出现了“处士横议”的新风气。

为了弥补“礼崩乐坏”后留下的文化思想真空,知识分子们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纷纷提出了各自的解决办法和思想,从而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天下进入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论六家要旨》

其中名家是以讨论名(概念)与实(事实)之间的关系为主要学术活动的学派,是诸子百家十大学派之一。

公孙龙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名家诸子中唯一留下学术著作的人,因提出“白马非马”、“坚白石”等惊世骇俗,但在当时又没有实际意义的观点而闻名于世,也因此被诸子冠上“诡辩”的恶名。事实上,诸子各家都认为公孙龙是诡辩,庄子更是称公孙龙为“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

但在2000多年后,人们惊讶地发现,公孙龙的逻辑理论,既与古希腊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本体理论惊人的相似,也与柏拉图的共相理论吻合。这时,人们才发现,原来公孙龙竟是潜伏的王者,而不是诸子所认为的“以名乱实”者。而现代学者则认为他是中国逻辑学理论大厦的真正奠基人。

今天,我们就拨开重重迷雾,还原出历史上真正的公孙龙,以及他的逻辑学理论。

“坚白石”论:别人看是一块石头,公孙龙看是白色(感官)+坚硬(触觉)两种独立的属性存在。

“坚以手,而手以捶,是捶与手知而不知。而神与不知。神乎,是之谓离焉。”“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公孙龙子·坚白论》

公孙龙在他的著作《公孙龙子·坚白论》中,举了一块坚硬的白色石头例子。他认为白色与坚硬这两种属性不能同时存在于石头中,而且两者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 1、白色:看得见,但摸不着

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公孙龙子·坚白论》

眼睛只能看到石头的白色,但是看不出石头的坚硬。此时,就相当于石头的坚硬属性藏了起来,也就是说,此时只有白石头而不是白+坚硬的石头。

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有一个人身材矮小,但却很有才能(下同)。但在实际上,我们只能从外表上看出此人是矮个子,但却不能因为此人是矮个子,就推断出此人一定才高八斗。

  • 2、坚硬:摸得着但看不见

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得其坚也,无白也。——《公孙龙子·坚白论》

用手摸能感受到石头的坚硬,但却感觉不到石头的白色(颜色)。此时,就相当于石头的颜色属性藏了起来,也就是说,此时只有坚硬的石头而不是白+坚硬的石头。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不看外表,只测试才能。那么,我们就只能知道此人才高八斗,而不能推断出此人是矮个子还是高个子。

  • 3、坚与白:一方出现另一方就会藏起来

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谓之离;不见离,一二不相盈,故离。 离也者,藏也。——《公孙龙子·坚白论》

白色与坚硬这两种属性,是不能相容的。一方出现,另一方就离开了(自动藏起来)。也就是说,石头不是因为白而坚硬,反之亦然。同样,人的高矮也与才能没有必然的联系。

神乎!是之谓离焉。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公孙龙子·坚白论》

最后,公孙龙得出了“坚”与“白”是独立(离)存在于石头之外的结论。换句话说,事物的属性是独立于母体存在的,而且彼此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的。这就是“离坚白”学说。

这一学说不仅将事物的属性与物质实体(母体)割裂开来,而且还将事物的不同属性孤立起来否认其统一性。这在哲学上就意味着一般(共性)不是存在个别(实体)之中,而是可以脱离个别单独存在的。

也就是说,公孙龙认为即使世界上没有了坚白石,但坚、白两种属性仍然存在;这两种属性还可以形成坚白铁或坚白木。事实上,这就是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共相论,而共相论也是古希腊三贤之一柏拉图的理论。

一提起柏拉图,我们头脑中就会闪现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但事实上,柏拉图所推崇的精神恋爱,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不过,这不是我们今天的话题,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柏拉图的共相理论。

柏拉图是“理念论”的鼻祖,也就是相论。他认为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凡是人类感官可以接触到的就是“现象世界”,反之则是“理念世界”

理念世界是真实、永恒存在的,而现实世界中的物质则是有形的、变化的。也就是说,“理念世界”就是共相。

在柏拉图的共相(理念)中,“人”、“马”、“爱”都是脱离于个体存在的。现实中马会死,但在“理念世界”中马却是永恒的;同样,他的“精神恋爱”提倡神交,而非形交,也是基于这一理念。因为只有爱(共相)才是永恒的。

如果说“坚白石”论,奠定了公孙龙在名家“离坚白”派的江湖地位,那么,“白马非马”命题就是公孙龙的巅峰之作。

古代思想史上著名命题:“白马非马”

战国时期,有一次赵国发生马瘟,导致大批战马死亡。秦国为防止瘟疫传入,便严禁赵国的马进入函谷关。

一天,公孙龙骑着白马要进入秦国,但遭到关吏阻拦。公孙龙辩解说:“白马非马”,关吏则说:“白马是马”。

随后,公孙龙施展雄辩之才,使关吏犹如喝了迷魂汤一般,在恍惚之中相信了“白马非马”的结论,于是就将公孙龙放行了。

那么,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仅仅是为了说服关吏吗?

  • 1、公孙龙为什么要提出“白马非马”命题?

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 论。假物取譬,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也。——《公孙龙子·迹府》

公孙龙为什么提出的是“白马非马”的命题,而不是“黑马非马”或“黄马非马”的命题?事实上,背后是颇有深意的。

战国时期,因为各国君主都能够不拘一格降人才,所以,有才能的人有了用武之地。但是,也导致了一些胸中无墨,但却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之徒受到重用。

另一方面,君主在选拔人才时普遍存在“守白”的偏见,使真正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因此,一贯主张“量才录用“的公孙龙,就提出了“白马非马”的命题,以讽喻君主取士之不当。

  • 2、别人为何无法反驳“白马非马”命题?

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马者,言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公孙龙子·迹府》

在“白马非马”命题中,公孙龙实际上是提出了逻辑学中“个别(白马)”和“一般(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把它们之间的区别夸大,割断二者的联系,这是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

而在实际辩论中,公孙龙却使出了偷换概念的技巧。我们都知道,一般包含了个体,而个体则属于一般。

所以,“白马非马”应该理解为“白马不是(属于)马”,这也是一般人的逻辑思维习惯。但是,公孙龙却将“白马”解读为“白色”,也就是“白色不是马”了,这个说法就是正确的了。

因此,在实际辩论中,就出现了鸡同鸭讲的奇观。正、反双方围绕同一命题展开辩论,但正方要证明的是“白马是马”,而反方则说的是“白色不是马”。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有人能反驳倒公孙龙的。

公孙龙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立场。他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类似于古希腊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徒弟)的本体理论。这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一个独特贡献。

对于白马非马”命题,诸子百家普遍认为公孙龙是诡辩,如庄子就批公孙龙是“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但是,诸子似乎又无人能在正面辩论中驳倒公孙龙。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6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