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集团现在是不是出现了问题(绿地为何走到今天这步)

近日,标普将绿地的长期发行人信用评级从“B+”下调至“B-”,随后几天,绿地发布公告称,旗下一笔5亿美元债券拟延期一年。当然,绿地的麻烦不止这些,在此之前,就有了裁员、延迟交房等问题。

评级下调+延期兑付+裁员+延迟交房,更别提那高达13052亿的总债务!

世界500强绿地,究竟是怎么走到今天这步的呢?

随手一搜可以看到很多延迟交付新闻

总债务情况

绿地的高光时刻,全国房企第一/成功上市

1992年的上海,张玉良辞去了公职,拿着2000万元组建了上海绿地总公司(即绿地集团前身)。绿地以建设上海公共绿地为起点,进而参与旧城改造,再之后,乘着2000年初开始的房地产行业发展大势,开始拿地建房,一路腾飞。

2012年,绿地成为中国首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世界500强企业,2014年,以2408亿元的销售额名列全国第一,终结了万科多年的蝉联,次年,绿地通过借壳得以上市。彼时的绿地,风头一时无俩,那也是绿地的高光时刻。

再之后,绿地并未乘胜再创辉煌,而是一直保持着全国房企大约6-7名的名次,相对其他同行来说,也颇为低调。

那么,实力颇强,但行事低调的绿地,为什么走到了如今这步呢?

绿地的3大标签,造就了如今的绿地,国企-世界500强-摩天高楼建造者

绿地国企背景的掣肘

先说国企,绿地在92年成立之时,是由上海农委和建委百分百持股的国企。之后,2003年,绿地职工持股会拿到绿地59%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再之后,又陆续进行了多次混合所有制改革。截至2021年9月末,公司的前三大股东分别为上海格林兰投资、上海地产集团、上海城投集团,持股比例分别为29.13%、25.82%及20.55%。其中,上海格林兰投资是以张玉良为首的绿地职工持股会,为绿地的单一最大股东。而后两者是上海市国资委控股的企业。

可以看出,绿地从严格意义上说,属于实控人为张玉良,有国资背景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这也导致了绿地并没有像其他纯国企一般深厚的背景与资源,但同时又受到国资的一些掣肘,不能像民营房企那样灵活多变。

所有制导致的管理问题,是绿地的第一大原因。

重规模不重盈利的世界500强

世界500强是绿地很爱宣传的点之一,但500强听起来厉害,实际上是按营业收入来排名的,也就是说——只看规模,不考虑盈利能力、创新水平、研发实力等等。而单论规模,房企是相当有优势的,毕竟房子的总价如此之高。

而绿地在2021年评选的世界500强中,以营业收入4558亿元,排名世界500强第142位。然而,同年的归母净利润仅150亿元,利润率仅约3.3%!

有规模效益低,收入高利润低,是第二大原因。

兴建摩天高楼,越来越不划算的生意

绿地,十分偏好建高楼,这也是印证了其通常走的路子-做当地领导想做的事,以地标打响名气,在过去,这种方式确实起到了不错的效果,比如各地兴建了许多××绿地中心。

但是,建摩天大楼的成本相当高昂,且建设周期颇长,资金占用量大,而且,销售情况往往也不会太好,其本身是一桩相当不划算的生意。在过去,尚且可以把建高楼作为条件,来低价获得一些搭配的住宅用地,多少能少亏一些。

但现在,一是房住不炒,而这类超高层多半是商业办公公寓类的产品,以投资客为主要销售对象,销售受打击颇大。二是集中供地的出现,也让低价拿地难以再现了。

爱建摩天高楼,有面子没里子,经济不划算,是第三大原因。

这样的三大特点,成就了当初的绿地,也使得绿地变成了如今的这般模样。

万亿债务压身,如果这些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如今的延迟兑付可能只是开始!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3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