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故事简短(红旗渠的真实故事)

资料图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了,那是一个让林州人永远铭刻在心的日子。照片中,在红旗渠边捧着奖状的这个人就是我,我是红旗渠的建设者,我的生命是红旗渠给的,红旗渠就是我的生命。”11月6日,在红旗渠干部学院,71岁的红旗渠特等劳模张买江指着红旗渠通水的老照片,深情地向学员们讲述他与红旗渠的故事。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人称为“人工天河”。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整个工程历时10年,共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干渠、支渠分布全市各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红旗渠在设计和动工之初取名为引漳入林工程。1960年3月6日至7日,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任村镇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

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彻底改善了林州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3.6万公顷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红旗渠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周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

林州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锻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林州人民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并正在高奏“美太行”第四部曲,实现了林州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和世界人文山水城市的跨越。

1996年,红旗渠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7年,红旗渠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6年6月,红旗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10月,红旗渠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7年1月,红旗渠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17年12月,红旗渠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

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30万人参加劳动,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任羊成、王磨妞、李改云、张买江、郭秋英等劳模是红旗渠修建者中的杰出代表。

今年9月25日,“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红旗渠建设者等22个集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原标题:“人工天河”红旗渠:新中国的伟大奇迹(壮丽70年·安阳那年那事)

(安报融媒记者 刘剑昆)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2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