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粽子的寓意和象征)

端午节,是祭祖、祈福的节日,也是吃美食的日子。在仲夏五月初五,这个隆重又重要的传统节日里,唯有清香幽静的粽子味道,才能将人带入古人诗意的端午意境中,回味悠远。

端午名称的由来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变成了“端午”。

世界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

端午节最常说的便是屈原的故事。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主联齐抗秦,遭去职,流放。到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除此,端午节的民俗活动,还源于古人的驱邪避瘟活动。盛夏,是黄土高原上各种疾病滋生、蔓延最活跃的季节。古人便认为是邪祟作怪,并由此创造了插艾草辟邪、戴香包、五彩绳等,流传至今便成为现今的端午民俗活动。

此外,端午确定为节日,还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有关。夏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确定的夏季节气,早在商未周初就已经有了,称为仲夏。夏至的确定为古人夏季民俗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

端午美食

粽子:

粽子作为节日食品,最迟在汉代就有了。据记载,早期的粽子称为角黍。角者,形也。黍者,料也。具体做法是用菰芦叶裹粘米,以淳浓灰汁煮熟,于端午节食用。黍米煮熟置凉水中浸泡,炎热天吃后具有止渴、去热功效。

而菰芦叶、灰汁同样有清凉、败火的药用。可见粽子是古人夏季防暑祛病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应时食品。

五月端午节前后,晋南地区处于收打小麦阶段,晋北则是夏锄大忙时期。劳动归来,浑身燥热,从凉水中捞得吃一个粽子,解渴、充饥、打凉、下火,周身上下说不出的舒坦。

除此之外,山西各地端午节还要吃这些美食,以寓意全家安康幸福。

晋糕

在山西,端午节除了粽子,还有晋糕。晋糕,原名叫做“甑糕,也叫做“劲糕”,是山西南部著名的小吃,由糯米、大枣蒸制而成。因其最早是放在一种厨具——“甑”中蒸制,故称之为“甑糕”。在闻喜,端午节除吃粽子外,大多家庭都会蒸晋糕。吃的时候还可蘸点白糖,吃在嘴里顺滑甘甜,嚼起来也很劲道。

在灶台上搭锅添水后,再打水浸泡糯米,之后开始给蜜枣去核,切片。待水烧开后,将糯米沥水,开始往准备好的盆里码。先铺一层米,再铺一层枣。一层米,一层枣,铺上几层后,再撒些核桃仁等,再盖以湿布,开始上锅蒸。半小时后,等上汽时,拿开湿布,洒点清水,再用小火焖蒸,等出锅后,在晋糕上撒上白糖,便可上桌。

咸鸭蛋

民间相传吃蛋生心。因为蛋形如心,民间普遍认为吃了鸭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端午节吃咸鸭蛋一方面是为了图吉利,祈祷一年不生病。另一方面,咸鸭蛋能滋阴,润肺,可治夏季隔热,咳嗽,喉痛,齿痛等是夏日食补的佳品。古人将五月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视为毒月之首,因而要端午节吃咸鸭蛋,祛毒,保持身体健康。

黄米饭

甜中带酸,软糯清淡的黄米饭是端午必吃的美食之一。

黄米是一种憟米,也是一种五谷杂粮,是古代的时候生活在黄河边的老百姓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这种黄米比我们平常见的小米要大,粘性很重,端午时做稀饭,做糕点,也会用黄米酿酒酿成黄酒,家人围坐一起吃着香甜的“黏米饭”,象征着一年的生活甜甜蜜蜜。

凉糕

凉糕是大同的地方特色小吃,一般只有在端午节前后,各家各户才会做。凉糕在味道上与粽子接近,但是比粽子味道更加香甜清新,用料更讲究。用糯米,大米,红枣,葡萄干,蜜枣,粽叶来做。在蒸笼里,铺一层粽叶,再铺一层糯米和大米,铺上红枣、蜜枣、葡萄干,再铺一层大米和糯米,在高温蒸笼下,粽叶的香气完全进入糯米中,非常清新香甜。

蒸“虎馍”

山西晋南地区的城乡居民开始制作或购买老虎造型的晋南花馍“老虎馍”,用来在端午节敬奉先祖,祈福平安吉祥。

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拴五色丝线,端午节的精彩不只这些。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是夏季唯一的大节,它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2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