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禅 悟》_堆糖句子网

《佛 禅 悟》_句子迷网

1、 一切众生实成就不思议定。何以故?一切心相即非心故,是名不思议定。是故一切众生相及不思议三昧相,等无分别。《文殊说般若经》

2、 喜心即快乐的心,对任何事都想得开、看得破、拿得起、放得下,因此常常保持着内心的愉悦,同时也会设法带给他人愉悦。

3、 【佛心禅语】 学佛要学活的佛;打坐求禅,要学活禅。平日生活里,举止动作无不是在禅中,这才是真正的活禅。一证严法师

4、 法界众生界,究竟无差别,一切悉了知,此是如来境。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净,开示诸群生。《华严经》卷十三,菩萨问明品

5、 位置很重要,树叶虽小,放在眼前,能遮泰山。位置决定大小:树叶位近,小也成大;泰山位远,大也变小,以至于不见。

6、 虽诵千章,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可得道。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可得道。《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三,增上品

7、 佛家禅语:修行不仅仅仅要有诚心,更要有恒心,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时刻如是,平时不好讲那么多话,舌尖顶上颚,有口小时咽下,那是甘露水。

8、 十地十波罗蜜,如理如量修出离道,所得转依,寂静明净,声闻缘觉,非其境界,是即名为菩提自性。《佛说无上依经》卷上,菩提品

9、 【佛心禅语】 在别人的优势中挺直脊背,坚持自我,任何时候都不骄傲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才是一种正确的肯定自我的方式。

10、 用心闻法,不是用脑闻法。用脑,即使都“懂”了,也不一定与自己有什么关系。用心,即使不懂,却可以很喜欢。佛法,未必要懂,喜欢就好。

11、 知识像新鲜的牛奶,存放过久就会变质怎样吸收和运用有益的知识?佛日:汝等此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

12、 心空者,不是不要这颗心,而是空去自己当下这一念的情识分别、妄想执著。在空掉妄想执著的同时,本有的智慧光明即刻显现。

13、 【佛心禅语】 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应该是诚心诚意的,佛说积德行善是不求回报 的,只有无私的奉献才是真的奉献,否则就会玷污了这份善念。

14、 用惭愧的心、智慧的心、包容的心,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无边佛法、无边慈悲,完成自我消融。

15、 有句话说:“静时养气,动时练神。”静的时候练气,可以磨练我们的气质与品德;动的时候则要专一精神,将心念统摄为一。

16、 启智是进入大世界的门户,悟道是畅游大世界的路径,只要让心与智合,心与道会,你的世界将海阔天空,你的生活将美不胜收。

17、 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华严经》卷十九

18、 【佛心禅语】 我们心中,都有爱的种子。我们可以培养这美妙的能量之源,孕育那不求回馈的无条件之爱。——海涛法师

19、 金钱的用度要有智慧,各种日常开支要有预算,如需借贷,应该酌量,即使好友,亦不宜共金钱往来,更不可经常在家呼朋作乐,以免干扰家人生活等。

20、 归依彼所有学、无学成菩提法,名归依佛。归依如是爱尽离灭涅槃,名归依法。归依所有学、无学成僧伽法,名归依僧。《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

21、 【松柏后凋诚可贵,千锤万凿始成佛之成败锤炼】1.自古英雄多磨难。2.乐观是幸福的源泉。3.自己做自己的主人。4.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22、 真正做到了以慈悲心爱众生、以智慧心对自己、以慈悲去包容、以理智去面对、以责人之心贵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就不会再有敌人,也不会再有烦恼。

23、 做事,一定要秉持“诚”与“正”的原则:而待人,则要用“宽”与“柔”的态度。要以宗教者超然的形态,宽大的心胸来容纳任何人。

24、 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修行于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若修于观,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华严经》卷十四,净行品

25、 远远地欣赏,本身就是一种美丽,不会因为不属于自己而暗淡了对美丽的尊重。远远的欣赏,是快乐和幸福的,但多存在于坦荡的心灵中。

26、 对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深具信心的人不会被别人错误的批评、无理的挑衅所扰乱、所伤害,让你情绪失控的真正原因往往是自己内心的疑虑。

27、 慈爱众生并给予其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痛苦,称为悲。救度他人的灵魂使其不致堕落,就是对众生的最大的慈悲。

28、 人生,有多少计较,就有多少痛苦;有多少宽容,就有多少欢乐。痛苦与欢乐都是心灵的折射,就像镜子里面有什么,决定于镜子面前的事物。

29、 人常不满足,即使拥有了一分,还会想要更多一点。爱欲心若无法满足,就会一直处于欠缺中;如果能自我满足,就会处于安稳、快乐的环境。

30、 十五、安忍千千为敌,一夫胜之,未若自胜,以忍者上。《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三,增上品能行忍者,方可名为有力大人。《四十二章经》

31、 人是很脆弱的,生老病死的历程中,害怕恐惧更是每个人都曾有的经验,“怕死了”“恐怖极了”的感觉会使人“生不如死”。

32、 恪守本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有感情的抑扬起伏,也有理智的冷静思索,它是低沉的、舒缓的,又是适度的、坚定的。

33、 基础教育应该重在育人,一个人品质与习惯的养成是从小学阶段开始的。教会良好习惯,培养高雅兴趣,塑造优良品质是基础教育的首要责任。

34、 两个聪明人商量,就会想出更好的主张,姜黄和硼砂配在一起,就会变出另一种色彩。(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35、 【佛心禅语】 伊庵权禅师用功甚锐,至晚必流涕日:“今日又只恁幺空过,未知来日工夫如何?”师在众,不与人交一言。(莲池大师)

36、 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无量寿经》卷上

37、 【佛心禅语】 悟之乃烦恼即菩提,迷之则北辕而适楚。其渐也,积僧祗之劫数,犹如轮回;其顿也,如屈身之臂顷,旋登妙觉。——《大乘顿教颂并序》

38、 【佛心禅语】 “不怕念头起,就怕觉照迟。”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主见,相信自己,不要人云亦云,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路。否则,又如何为自己的人生掌舵?

39、 【佛心禅语】 悲苦其实来自内心,我们自认为悲苦,生活才处处笼罩着愁云。如果能意识到自己生命中时时富足,就不会沉浸在哀叹抱怨之中。

40、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四十二章经》

41、 善良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是打开人们心扉的钥匙,是抵挡仇恨之箭与愤怒之矛的盾牌。拥有善心的人,会被世人所接受;拥有恶心的人,会被世人所唾弃。

42、 好人的标准是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怎样避免伤害他人?佛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犯威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无量寿经》

43、 【佛心禅语】 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丁夫,常一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大慧禅师)

44、 我从内心尊敬乡下的那些残疾人,他们最自尊自爱,懂得感恩。你给他哪怕最微不足道的帮助,他都会设法以自己的方式报答,并把你铭刻在内心深处。

45、 【佛心禅语】 世间熙攘喧嚣,因此世人心生浮躁。在喧嚣处为自己留一份清静,不时从热闹的俗世中退回来,调和内心,就能在纷扰中安顿自己。

46、 【佛心禅语】 做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也就是所谓的“度”。事情做得过了度, 往往便会走向反面,好事也就变成了坏事,就会招致不利于自己的结果。

47、 若转得自己,则一切粗重境来,皆作得主宰。……若作得主宰,即是不变易,若作主宰不得,即是变易也。(唐)曹山本寂禅师

48、 不自爱的人不会爱他人,博爱一定从自爱出发。自爱不同于自私,自私仅为一己之私,自爱则是一种对爱的培养,真正的爱本质上是无私的。

49、 愿受一切佛法轮,愿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华严经》卷三十四,十地品

50、 因果在什么地方修?就在举心动念之间来修。起一念善,就是种善因,就会有善的果报;起一念恶,就是种恶因,就会有恶的果报。

51、 观察一切法,悉从因缘起,无生故无灭,无灭故无尽,无尽故无染。于世变异法,了知无变异,无异则无处,无处则寂灭。《华严经》卷四十四,十忍品

52、 【佛心禅语】 问:“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师日:“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大龙智洪祥禅师》

53、 修行要抱持一个原则与信念——为佛教、为众生,行为要光明正大,再大的委屈与打击也要忍受,凡事做到问心无愧的地步。

54、 住持以众智为智,众心为心,恒恐一物不尽其情,一事不得其理。孜孜访纳.唯善是求。(宋)圆悟克勤禅师(《禅林宝训》卷二)

55、 才华洋溢的人,一方面很容易达到目的,很快就获得世俗的满足;另一方面,却因所求没有止境,不易寻得内在的圆满,才华反而成了自苦的根源。

56、 【佛心禅语】 改过宜勇,迁善宜速 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功可造。我们修行,就是要去习气毛病,去 肮脏的思想,现出本有的光明,本来之智慧。

57、 喜而不语是一种豁达,朋友之间的戏虐,遭人误解后的无奈。这时过多的言辞申辩反让人觉得华而不实,莫不如留下一抹微笑,任他人做评。

58、 幽默并不是一种智力的素质。相反,幽默超越于理性与逻辑之上,它甚至还调侃了理性思维。其实,幽默就是一种禅。

59、 【佛心禅语】 紫霄峰上黑云叆叇,鄱阳湖里白浪滔天。一气无作而作,万法不然而然。更若拟谊思量,迢迢十万八千。——《黄龙慧南禅师语录》

60、 当今时代的人们缺乏的并不是佛教的知识和理论,而真正缺乏的是对i宝的无伪信心和对因果的深信不疑。这才是我们无法成就的根本原因。

61、 所谓念佛,即是让弥陀做我的主人,一切听他,一切靠他,一切围绕他;生活以弥陀为圆心,无论在哪里,生命的弧线永远对准圆心,聚焦弥陀。

62、 佛家禅语:剧场里,蠢人开玩笑大喊:着火了。结果上千人拥向门口,挤成一团,很多人被踩死。禅师感叹说:蠢话贻害无穷。

63、 【佛心禅语】 以闻思律藏让不安定的心安定,以闻思经藏让安定的心稳固,以闻思论藏让稳固的心发挥功用。这就是经、律、沦三藏的闻思过程。

64、 一个人只要选对了路,下定了成功的决心,“精进不止”,终能成功。当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始终保持至诚之心,永不动摇,才能心想事成。

65、 若人不能一心观察生死过咎,涅槃安乐,如是之人虽复惠施、持戒、多闻,终不能得解脱分法。《优婆塞戒经》卷一,解脱品

66、 犹如青莲花,红、赤、白莲花,水生水长,出水上,不着水,如是,如来世间生、世间长,出世间行,不着世间法。《中阿含经》卷二十三,《青白莲花喻经》

67、 意外,是另一种美丽,坦然地面对,坚强地撑起,因为下一个路口也许就是奇迹,因为苦难的尽头,其实就是一种幸福的开启!

68、 作为在家佛门弟子,不论你信佛有多虔诚,你都不能脱离社会和人群,不能脱离你所从事的工作,也就是说不能脱离你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69、 一者思惟诸佛发菩提心,二者观身过患发菩提心,三者慈愍众生发菩提心,四者求最胜果发菩提心。(古印度)世亲《发菩提心经论》卷上

70、 【佛心禅语】 宽容比仇恨更有力量 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所以 有时在面对别人的错误时,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71、 空有三者:一无性空,性非有故;二异性空,与妄所执自性异故;三自性空,二空所显为自性故。(古印度)护法等《成唯识论》卷八

72、 在家出家共相习近,同喜同忧,同乐同苦,凡所为作,悉皆共同,是名习近相赞叹。《杂阿含经》卷二十,第551经

73、 问:万法唯识者,于诸识中何识究竟?答:唯阿摩罗识,此云无垢净识,无有变异,可为究竟。(五代)延寿《宗镜录》卷三十三

74、 【剽窃】虽然是他人的观点、见解,我们如果深深认同,就是我们的;反过来,我们的主张见解,他人深深认同,也就是他的。这之间并没有谁抄袭谁。

75、 【佛心禅语】 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坛经·般若第二》

76、 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说苦是因为他不能堪忍!愈是不能堪忍的人,愈是痛苦。

77、 【佛心禅语】 人若执著自己的我相,就会变得傲慢起来,那么距离地狱就不远了;反之,能以谦卑平直之心待人,天堂就在眼前。——郑石岩

78、 今天物质文明进步充裕,但人心还是无法满足物质享受的欲望,所以为了不断地追求名利、物欲,造成人与人之间处于竞争紧张之中,无暇顾及其他。

79、 【智慧禅语】1、天下难事,必起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80、 第三种是衣冠之人。看起来像人,但所做的却是非人的行为,这样的人目前社会上很多,是穿着衣服却迷失了人性的人。

81、 若人决定心,独受诸勤苦,所获安乐果,而与一切共。诸佛所称叹,第一最上人,亦是希有者,功德之大藏。(古印度)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卷一

82、 一相三昧者,……专念一佛,不舍是缘。如是菩萨于如来相及世界相了达无相。常如足观,如是行,不离是缘,是时佛像即现在前,而为说法。《华手经》

83、 坚守一份情,一份爱,等一个前世约好的人。等续还了这份情,再去与佛同修。修得一颗平常心,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84、 【心灵禅语】 从一中可以了解无数,从无数中可以了解一,明白了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生起的道理,就能够做到无所畏惧了。

85、 大凡成功的企业家都是战略家,他们有极强的预见能力,他们的眼光盯着未来;他们只要认准一个目标就要锲而不舍地干下去,直到成功为止。

86、 【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好人行善,能够从快乐中得到快乐,从光明中得到光明;坏人行恶,只能从苦中得到苦,从黑暗中得到黑暗。

87、 【佛心禅语】 佛说:是心为佛,是心是佛。心境如一,要光有光。给心境一点光, 再灰暗的心境也会充满光亮。

88、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人世间,对别人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苛刻,就会减少许多令自己后悔莫及的事情发生。进一步说,可避免许多人间悲剧的发生。

89、 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圆觉经》卷上

90、 【成败与父母】 成功人士都很孝敬父母,因为父母是成功人士的第一良师;事业失败 者都能得到父母的关心,因为父母永远都是人们心灵和身体的照护。

91、 【佛心禅语】 在喧嚣处,修得暇满身,真正的清闲应是身处繁华世间,心中能不生浮躁,不起烦恼,拥有一颗无分别的心,从容面对任何境遇。

92、 信仰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这四件事是佛法的总纲,也是我们修行的起点和终点。

93、 人生短暂的几十年莫不在因果轮回之中,只有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才能够把握自己的生命节奏,才能够悟禅机、得佛性。

94、 释迦牟尼佛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是的,只有宽容才能化解世间的仇恨,只有宽容才是慰藉心灵的良药。

95、 设满世间一切众生,悉不知恩,菩萨于彼,初无嫌恨,不生一念求反报心,但欲灭其无量苦恼。《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96、 【佛心禅语】 雁王与苏摩以他们的慈悲和知恩感恩的心,感动了猎人,启发了猎人 的善根,不但将宝物布施给贫人,并且从此不再打猎。

97、 上根菩萨居露地,中根菩萨居叶中,下根菩萨居石室,未成佛道常不卧。《心地观经》卷五,阿兰若品虽行苦行,不惮劬劳,恒无退转。《心地观经》卷八,成佛品

98、 【经典禅语悟道】 人们常会做出不合情理或对不住我们的事,我们也应该像那尊永远微笑的乐山大佛一样,笑一笑就过去了,不要过分计较在意。

99、 何因缘故诸法自性无?佛言:诸法和合因缘生,法中无自性,若无自性,是名无法。《摩诃般若经》卷二十四,道树品

(0)
上一篇 2022年5月6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