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心静的句子》_堆糖句子网

《佛语心静的句子》_句子迷网

1、 六损财业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戏,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堕,是为六损财业。(《善生经》)

2、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即使家财万贯,他仍是个贫穷的人。懂得感恩,并知恩报恩,才是天下最富有和最快乐的人。

3、 在精神层面,越是贪图享受的人,精神世界越是贫乏;抓住吃饭的本质,将兴趣从享乐转向精神追求,精神会日益丰富。

4、 【佛心禅语】 人生宛若大梦一场,也象是在道路中摸索,如果迷失自己,做的是迷 梦,走的是迷途,只知追逐短暂的幸福,当然无法发现自己掌中的明珠。 所以,做人必须要认识自己。

5、 物质上的丰收总是会越用越少,只有精神上的财富才会越用越多,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正的财富。

6、 造业由因二种起:所谓现行及种子,藏识持缘一切种,如影随形不离身,一切时中障圣道。《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下

7、 【道场】菩提无花,莲台亦无芽。子袈裟,道人持扎。人间施佛法,除妖魔变虚化。

8、 【心理病态】人的心理病态,多数是由于自己对外的要求而产生。世间多病态。由于社会风气太过奢靡,欲念诱惑,使人无法安分守己、脚踏实地,以致倾向病态。

9、 击人得击,行怨得怨,骂人得骂,施怒得怒。《法句经》卷上,恶行品

10、 很多人误认为修行一定要打坐,或者一定不打坐,这两种观念都不要执着,否则都是错的。禅宗讲求心的自在、明净和烦恼的解脱,不在于打坐不打坐。如果打坐到瞌睡连连、妄念纷飞,这种打坐就成为一种形式,是徒劳无益的。

11、 从自制中克制物欲,“衣”能保暖整洁就好,“食”能充饿解渴就好,“住”可遮风挡雨就好,“行”可随缘安步当车。

12、 【佛心禅语】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13、 若作恶业已,终竟不舍失。彼人为贪缚,将人地狱去,财物则属他,自得恶业污。《正法念处经》卷四十三

14、 生活的禅法在于观察与包容、喜悦与平静。禅是生命的自在,禅是生活的洒脱,禅是内心的无碍,从心地到生活的活泼运用,豁达而自在的生活方式,更是对生命积极崭新的诠释。

15、 从空无中认识人生,“不空”就没有,“空”了才能有;出家无家处处家,日日难过日日过。

16、 【佛心禅语】 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楞伽师资记》

17、 【佛心禅语】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18、 人生的确有许多黑暗面,在这么黑暗的社会,我们应以万蕊心莲来成就清净的世界。

19、 【宋代高僧佛果四大戒律】①势不可使尽,若用尽,祸一定来;②福不可享尽,若享尽,缘份必断;③规矩不可行尽,若行尽,会予人麻烦;④好话不可说尽、若说尽,则流于平淡。戒深奥在于:永远保持不及、求缺的境界,方可做到大智若愚、持盈保泰。

20、 古人说:“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过去的事无法改变了,却能成为一个“警报器”,提醒自己不要两次绊倒在同一块石头上;变成一个“指路牌”,帮助自己在未来的人生之旅中,在善恶的十字路口,进行明智的选择。

21、 虽舍小杂乐,当得清净大乐;舍颠倒虚诳乐,得实乐;舍系缚乐,得解脱乐;舍独善乐,得共一切众生善乐。(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八十五

22、 施舍财物有舍有得,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23、 【佛语禅话】佛云:“自己是自己的怙主,自己是自己的敌人,行善与作恶的时候,自己是自己的证人。

24、 富贵亦有苦,苦在心危忧;贫贱亦有乐,乐在心自由。……权要亦有苦,苦在当忧责;闲慢亦有乐,乐在无萦迫。(《法藏碎金录》)

25、 【佛心禅语】 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一《仰山慧寂禅师》

26、 【禅语悟道】对无缘的人,不起排斥、恼恨心;对有缘的人,不起贪着、执爱心。

27、 风风雨雨弘法,平平常常念佛;安安静静往生,自自然然成佛。

28、 【佛心禅语】 望断冥鸿没处秋,苍苍一色水连天。——《宏智禅师广录》

29、 【佛心禅语】 我们的快乐源于我们一直都祈望他人得到快乐,我们的痛苦源于我们一直只祈望自己得到快乐。

30、 多少个五百年,我曾游离于离恨天外,为你撑一盏灯,燃亮赤瑕宫的经卷;食一粒蜜青果,为你吐一丝梵香,温馨赤瑕宫里的金缕玉帐;也曾饮一口灌愁水,为你参悟一层禅心,扑灭了赤瑕宫里的明火。多少个五百年,寻你至人间烟火,深居潇湘馆,修竹拥翠。心行千年。

31、 不器之器,名日上器。积厚养深,一出名世。欲速不达,古人所刺。学道之士,静以俟势。(明)莲池《大器晚成》

32、 【佛心禅语】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就事业的人绝非自私自利之徒。因为只顾念自己的人同样也得不到别人的顾念。把美好的事物与别人一起分享,心心相传不都拥有美好了吗?反之,你若对别人心怀歹念,且不说交不到真正的朋友,就连最起码的生存问题都很难解决。

33、 不惑到来,虽然也会有岁月如梭光阴似箭的感喟,但更多的是对生命对人生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对生活也知道于懂得中更加珍惜,更是奇迹般地认识到天地万物都有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花花叶叶总有禅意。

34、 静心淡然,潇洒行走,不要在意脚下的那些坎坷,它们都是铺垫你生命高度的基石。

35、 宁啖烧石,吞饮烊铜,不以无戒,食人信施。《法句经》卷下,利养品

36、 凡是对社会大众能给予欢乐,能减少大众忧心烦恼的事,我们都应该全力以赴,我们可以用佛法来增加入的欢喜,可以用布施来增加入的福利,可以用劳力去贡献服务大众。如果你什么都没有的话,最少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可以与大家共同欢喜。

37、 心集无边业,庄严诸世间。《华严经》卷七十一,入法界品

38、 人要给人利用,才能创造价值。(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39、 只要是有关佛法的问题,即使听上去再怎样幼稚无知,也包含了大智慧,超越人类所有其他问题的智慧。

40、 受用不宜丰满,丰满则溢;称意之事不可多谋,多谋终败,将有成之,必有坏之。(宋)真净克文禅师《日涉记》(《禅林宝训》)

41、 人以王为命,王以法为身,世道既和平,佛法由兹始。“四十华严”卷十二

42、 乐于布施为善常乐,布施欢乐散播人间,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43、 云何无放逸行?所谓不触娆一切众生,不害一切众生,不恼一切众生。《增一阿含经》卷四,护心品

44、 【佛语禅话】对人和睦才能欢喜、自在地过日子。

45、 【佛心禅语】 要先认识佛,才能成佛。我们以正思维来探讨,何者为“佛”?泥塑纸绘,被供奉的是佛吗?那只是佛像而已。什么是佛?清净心就是佛。一慧律法师

46、 六和文化【禅语人生】人生中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不贪就是布施,断恶就是行善,改过就是忏悔,谦卑就是礼佛,守礼就是持戒,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

47、 痛苦是一种财富,你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合理地控制和利用它,它将给你的人生以鼓舞和动力。

48、 佛教的真理犹如明灯,将遣除一切众生的无明,并启迪心灵的智慧。跟着真理的脚步,让我们来一趟菩提之旅吧!这一定是一个寂静与安详的旅程。

49、 改除习气,不与人计较声色,要和自己计较是否精进。

50、 人们往往无法逾越欲望这条鸿沟,甚至会因为过强的欲望而毁灭了自己。人心难满,欲无止境,人们就这样在生活中逐渐迷失了自我,这也正是人性的最大缺憾。

51、 若诸法实有,不应以心识知故有。若以心识知故有,是则非有。(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十五

52、 人生于世间,不一定活在别人的目光里,但却要活得像个人样,不能自私自利孤立于世间。

53、 【佛心禅语】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 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54、 【天天禅语】觉悟的人生,知道如何付出与造福。

55、 此情此景,那牵牵缠缠的思绪挂于心尖,一个熟悉的朦影眼前摇晃,伸手去拉衣角,手掌满把的空气,有形消失了,唯留落寞的我。我,不得不禅张无垠广袤的心境,让路上的你渐近,与我穿越时空,天堤散步。

56、 我释迦文佛寿命极长,所以然者,肉身虽取灭度,法身存在。《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

57、 物质欲望淡薄,自然能从淡泊宁静中长养智慧;如此一来,生活中就没有什么烦恼、得失了。

58、 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佛依法住。《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

59、 不妄求是知足的生命,不投机是本份的性格,不计谋是诚实的做人,不自私是净化的身心。

60、 【佛心禅语】 少欲,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知足,才是人生最大的富裕;爱心,才是人生最好的良伴;智慧,才是人生最好的明灯。幸福和快乐不存在于外境,而来源于内心的宝藏。如果你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不要向外寻求,应当从内心中发挥和挖掘。

61、 由此圣教,应知真如唯是一切分别永灭,非实有性,非离非有。……若言真如虽离言说而是实有,即外道我,名想差别,说为真如。如彼真如虽是实有,而就胜义,有、非有等分别不成。(古印度)靖辩《大乘掌珍论》

62、 耽着三昧,退失佛法;执取善根,退失佛法。《华严经》卷五十七,离世间品

63、 智者要想积累财富,只有施舍才能保住,要想井水经常充盈,只有汲取才是门路。(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64、 平时,我们谈生论死,侃侃而谈似乎置生死于度外;平时,我们谈名利如浮尘,恨不得视之为粪土。但是当死亡的恐惧、浮名的诱惑摆在眼前时,我们是否还能够保持一颗平静淡然的心,从容对待呢?

65、 生活可以轻松地过,也可以痛苦地过,生命之路,负重也是走,闲庭信步也是走,所以不妨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轻松些。

66、 生命的意义在于感恩,生命的意义在于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的落实。

67、 人为什么会患得患失呢?因为身心充塞了无止境的饥渴。所谓“饥渴”,即如饮食常感欠缺而不能满足;人一旦不能节制这种无止境、饥渴难耐的追求心理,当所求无法满愿时,必然会产生痛苦。

68、 【佛心禅语】 有些人参禅,觉得禅很玄、很妙,他要做一个很玄、很妙的人,所以去参禅,像这样的人,因地便不正确。——耕云先生

69、 【佛语经典语录】 六亲不认的人也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吗?

70、 过去的入学一门功夫,一定要拳拳服膺、顺从、尊敬师傅,才能得到师傅全心的调教和真传;如果态度轻慢,不认真学习,必致一无所成。而现在的教育普及,有许多的进修机会,老师也不只一个,因此学习要有方针,并且要慎重选择良师。

71、 【佛心禅语】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他心灵纯净得一尘不染,凡人之所以是凡 人,就在于他心中的杂念太多,而自己还蒙昧不知。所以,圣人了悟生 死,看透名利,继而清除心中的杂质,让自己纯净的心灵重新显现。

72、 “舍”就是要舍去我们凡夫的心态,要在平等地看待众生的前提下,发慈心、发悲心、发喜心。

73、 习禅者,要在念起之细微处用功,深知起心动念皆是业因。大风起于青 萍之末,欲不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八风所转,且时时 觉照、念念明了。

74、 事事皆“有”则会迷,样样皆“无”则会断;言“有”则执常,言“无”则执断。

75、 【佛心禅语】 信而不修,果报就在那里,或乐或苦,与你寸步不离,不毁不灭。

76、 【佛心禅语】 庄子在谈到人与物时,也提出类似的思想。《庄子》写道:“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即叫人来去随缘,而不是执著地求取,要随时放下,而不是贪念丛生。

77、 佛说:为何说小因可生大果?好比微细种子,可以长出硕大果实,所以说小因可生大果。小事没有看起来那么小,一粒微小的种子,可能长成一棵大树,一件小事,可能成为促成大事的原因。

78、 一个喜欢把“我是为你好”当口头禅的人,他的自恋自大自以为是,一定会逼他在你出问题的时候说这么一句话:你看吧,我当初说什么来着。

79、 【佛心禅语】 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没有什么人可以做到自始至终皆是胜利 者。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知不知错。

80、 若要茶不凉,就要不断地续开水;若要心不凉,就要持续地注入激情。

81、 知识不够不要紧,我可以继续学习;能力不足没关系,我还有自知之明。可怕的是本来就一知半解,却自诩满腹经纶;本来就难以胜任,偏偏要好高骛远。世上有这样一种人,犯错而不思改,常常用一个错误去掩盖另一个错误;行事而无功,总是千方百计到别人身上找原因。前者是真无知,后者乃真浅薄。

82、 生活中的许多苦难,我们要学会承受,学会担当,学会在泪水中直立自己的灵魂。生活从来都是波澜起伏的,命运从来都是峰回路转的,因为有了曲折和故事,我们的生命才会精彩。

83、 不虐待动物,不食保育动物,尤其不可活吃动物,例如活鱼数吃等,三餐尽量清淡,借以长养慈悲之心。

84、 愿为众生趋走给使,令彼安隐欢娱快乐。《优婆塞戒经》卷二,名义菩萨品

85、 念佛的正品是往生;惭愧、忏悔、感恩、法喜都是念佛的副产品。正品是必然会有的,自然就有的,即使不知不觉,也必定不虚;副产品则时有时无,可有可无,或有或无。

86、 【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用颠倒的眼光去看别人,那不是正常的眼光。只要以自己的心去比照别人的心就行了,此外不要再有其他的想法。

87、 在修行的路上,只问耕耘,莫问收获。一直走下去,总有一天归家稳坐。

88、 【西游记新解】真经不在西天,而在路途;佛祖不是如来,而是自我;那成群结队的妖精乃是人心生出来的欲望和执念,三大徒弟其实是唐僧多面的性格和天赋秉性。活平波无澜不外人心已死,你还愤恨,你还痛苦,你甚迷茫,你就是那个时时刻刻跟妖精斗争的取经僧,你脚下的路,永远是通向自我的路。

89、 送礼给大人物,指望受到赏识提携,是不净布施。

90、 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北齐)慧可禅师《景德传灯录》卷三

91、 【佛心禅语】 尹和靖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92、 要放得下爱欲之心并不困难,只是因为智慧、毅力、勇气不够,患得患失的心理太重。因此,即使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中放下,却仍无法解脱。

93、 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南,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六祖坛经·般若品》

94、 【禅语悟道】一个苦者对和尚说: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尚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说:可我就偏偏放不下。尚让他拿着一个茶杯,然后就往里面倒热水,一直倒到水溢出来。者被烫到马上松开了手。尚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

95、 如果仅仅因为自己是佛教徒,便片面坚持佛教一定要兴盛,这其实偏离了佛教无我的真精神。如同希望我一家独大,以便获取最大利益一样。

96、 佛学的智慧,不仅可以让人们把人生看得更透、更开、更淡,同时也能启迪心灵,引导人们乐善好施,帮助别人。

97、 不称己善,不宣人过。(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98、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教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从而改过迁善。他以亲身经历阐释知命改命的法则,让世人通晓命运的因果轮回,明了命自我立、福自我求的自然规律。

99、 有二位年轻比丘尼来精舍,问:“法师啊!在您修行的这条道路上,有否碰到困难的事?”师父反问他们:“什么nL{做困难?我从来没有时间去想困难。”

(0)
上一篇 2022年5月5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