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观后感三篇

《一九四二》观后感三篇

导语:因为观影无数,我对看过的大部分电影早已印象模糊,但是有一部电影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那就是《1942》。下面喷嚏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篇《一九四二》观后感,欢迎阅读。

篇一:

看冯导的《一九四二》之前,我是有点期待的。原因有三:

1、 我出生于湖北丹江口,和河南南阳交界;

2、 我的方言就是不地道的河南话(十堰襄樊方言和河南话差不多,《少林寺》中成龙说的那样);

3、 在我小时候确实听到过许多关于饥荒的故事,随后,读书时也留意了这方面的书。

看过《一九四二》,窃以为可以一句话概括,即“一家人的奇幻逃荒”,如果为了宣传,还可以做个宣传海报,海报上画一团团的饥民,几个杀马特样的屌丝青年一脸绝望,45度角仰望太阳,高喊道:太囧嘞,太囧嘞,俺村里滴那人撒,都饿得不行了,出来逃荒咧,统统饿死俅嘞。

《一九四二》给我最大的惊喜,莫过于张国立父子、冯小刚夫妻同台飚戏了。自看《纪晓岚》《我这一辈子》以来,张国立的形象就已经根深蒂固了,就像《笑傲江湖》饰演岳不群的魏子,直到现在我对他都没什么好感。至于张默,在老父的光辉之下,亮点被掩盖,不足被夸大,而且,最最苦逼的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妹子不得不拉去卖了,一个送上门来的寡妇,也只是在他家门口探了探头,才搞清楚,原来入错洞房了。你说苦逼不苦逼?

冯小刚演的痞子,演的够绝,拌的够丑,死的也够快,无论是《功夫》《建国大业》,还是《一九四二》,我想说,冯导,你可算是痞子专业户了。徐帆一如既往的悲情,刚刚告别了《唐山大地震》中一言十行泪的慈母,又演了一个让人扼腕叹息的悲情寡妇。不过,你这两块饼干就能跟人好的要求,也忒低了吧,要不再多加一块马铃薯。

总的来说《一九四二》绝对值了那张票——虽然我也是网上下载的盗版——无论是场景、剧情还是演员阵容,绝对的国际标准的范儿。不同于《钢铁侠3》请来了范冰冰来接接地气,《一九四二》可是请了阿德里安·布洛迪饰演主角之一记者白修德,虽然我不怎么记得住外国人名字,但这潇洒英俊的外貌还是比较好认的。还有一个神父据说是演过《肖申克的救赎》,这还是算了吧,多少年了,我估计是认不出来了。

相对于同时期大卖的《泰囧》,我倒是更喜欢《一九四二》,不是说冯小刚拍的比徐峥好多少,而仅仅是因为冯导敢花钱,敢花钱的爷们谁不喜欢。而且,还是花钱拍电影,搞艺术,搞得还那么不错。试问,你要是花钱买张票去看电影,你希望听到说这部电影投资300万,还是3000万?打个比方,一男的给他媳妇儿送了一LV包包,趁他老婆开心的时候偷偷告诉她,这是打折处理的,原价3万,现在呢,你猜猜多少,1万?不对,5000?不对……猜不到吧,只要9块8,你说,便宜不便宜啊!结局你猜的到,他媳妇可定一巴掌送他一个原地360度小太空游,外加一整夜的搓衣板和膝盖共度良宵的福利。

我们不能说这个媳妇势力,要是真势力也不会等到现在才送LV,只是,她可以不问你要钱,你要是真想送的话,你最好把数字写的好看一点!

听说《一九四二》还有一场北大研讨会,研讨出了个结果说是:“哀而不伤给人温暖”。哀而不伤,确实有,给人温暖,估计是人口太多了,我那份还没到身上。这让我想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经,不过,还是不要这么诗意励志了吧,生存是人的一切,管你哀不哀,温暖不温暖,如果人真的饿的受不了了,“吃日本人的饭,帮日本人打仗”的事儿,也未必不会发生。

人第一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吃饱了,才有然后。

转述一段话:大家看过电影《黄河绝恋》吧,主角是宁静和那个叫什么来着的美国佬——后来成为了她丈夫,是不是啊?女主角为了保护自己免于陷入日敌,不是随时别着一颗******嘛,作为中国女子,电影中宁静的意思是:正是为了爱,所以要准备随时死。而那个美国人却说:“生命都没有,哪有爱?又去爱什么?”意思是他宁可选择投降保存自己也不轻易选择死(自杀)。也许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价值立场不一样,比如中国人讲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之类,但那个美国男主角的话,我认为也道出了一种真谛:正是为了爱,为了高尚的爱,所以要顽强活着,乃至要屈辱活着——活着,是为爱去开辟道路的前提;活着,是生命或生活或生存的第一要义。

当然,我很少见过有人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对于大多数生存还艰难的人来说,这样的道理,要搬出来说道,也许只是缺了一点点努力的动力……

我一直注意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去过的地方几乎都有地域歧视,比如厦门那边不待见江西人和贵州人——其实我就认识一个江西小伙儿,他能够说出让我憋到内伤的话,比如,他是这么当面这么说她女上司的:“哎哟,你真的才25吗?我看你都30多了呢!”再比如,广东人不喜欢广西人和湖南人,甚至于,武汉的许多外地人都讨厌武汉人,天天把“九头鸟”“武汉佬”挂在嘴边。这种歧视,发展到比较高的级别,就是血统论,有些读书人会拿刘邦,李世民,赵匡胤,朱重八,甚至我朝太祖来比较,然后得出血统论的重要性。

我对此,无话可说。

你敬人一尺,人便让你一丈。纵使不让,你再退一丈好了。值得去蔑视别人的理由,不是没有,而是很少。

说说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吧: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

这句话还可以这么说:二零一三年,因为毕业了,我出去工作了,又因为人生地不熟的关系,这里的蚊子都咬我。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的一些事儿:斯诺登泄密、中欧光伏贸易战发酵,巴基斯坦新总理在北京坐地铁,金正恩宣布裁军30万。

我没有李雪健那么开明,觉得总裁的事儿都比自己的大,我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把这些蚊子都抓住,默默的弄死他们!

在一个比较阴沉的日子里,我看到这样一部大片,里面有中国人,有美国人,还有日本人,他们互相打架,然后自己人跟自己人也打架,最后连狗也出来吃人肉了。一大批的中国人,从河南开始逃荒,直到陕西,饿死了一大片一大片,还有一片片一片片的。在电影中,你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秘密的人群,都破絮棉衣,昏黄的土地,秃秃的只剩下些许枝桠(这场景华中非平原地区很常见),突然间,天空还会飞来几十家日制的战机,精准的投下一枚枚******……看到这样的景象,我被震撼了,我感觉自己得到了进化,思考的角度也有了更高的视野,而我最最不解的非常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是:

最后的那个老头,张国立演的,就是他,他还救了个小女孩儿,他俩是怎么活下来的。都那点血量值了,怎么走回去的呀?这不科学啊。

《一九四二》是值得看的一部电影,特别是对于爱好历史,好奇历史真相,对过去有着深深眷恋的人。就像《活着》《红高粱》《霸王别姬》一样,他们说的未必真是历史,但是,他们肯定提供了一个更接近过去日子的印象。我们可以抚着胸口说:哈,这可是我没曾想到过的。

小时候,我曾听我奶奶和我的历史老师提到过河南人逃荒的事儿。我奶奶说:那时候(具体时间我也推不出来,可能是解放前,也可能三年自然灾害),人都把树叶吃光了。我历史老师是个喜欢拿个小册子给我们读历史故事的老头(有时候也让我们自己读),他说:那时候,河南人逃荒还逃过来了,连娃儿都卖,姑娘家家,给碗饭就跟你了。我一直好奇的臆想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却没想到,它会怎样的以另一种更真实的景象出现在我面前……

我对过去的事物总有一种特别的眷恋,我说那是“生活在过去的情愫里”(不是常见的念旧),很巧的是我发现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人。

他们留恋过去的事物,过去的岁月,甚至过去的情感,他们可以为了一刻昨天,或者去年的欣喜感而思索良久,只为了把它的前因后果都弄清楚(臆造的不行),慢慢品味,只到完全变质。

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忘了不该忘的东西,而一些不想记住的怎么也忘不掉。他们过去的照片一张也不愿意删,最后却发现有些搬不动了,他会格外满足,过去的日子真是丰满,而又会莫名其妙的丢掉了许多,这种遗憾,简直歇斯底里。

他们总是想给别人安全感,有时候却特别渴望有人陪伴。(我就是乐意陪伴的后者,嗯,哈哈。)

正因为留恋过去,知道逝去的珍贵,他们生活也格外认真而谦逊,他们深刻的相信“相遇就是缘分”这句话。即使不喜欢,他们也能够忍耐,尽量不直接打击旁人。(泪奔啊,身边这样的人多了,如果有一天吵架了,那要揭我多少老底啊……)

我不是性格大师,也不知道怎么描述这类人,但是我确实知道他们的存在,并且很乐意和他们相处。我知道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对过去的记忆、历史,曾有过的爱好、认识的朋友都有一种特别的眷恋。

所以,我写了这篇文字。

却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篇二:

这天怀着沉重的情绪观看了冯导的《1942》,电影情节触目惊心,催人泪下。个性是那熟悉的口音和方言更是将我深深的带入电影情节中去……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虽然如今离《1942》那个年代已经很久远,但那个年代的苦1942》中的场景让我更深刻的领悟到了老一辈们当年深情的讲述。

1942年河南大旱,蚂蚱泛滥成灾,粮食颗粒无收,再加之战争逼近,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饿殍遍野,路途中还有日军的轰炸,这是怎样的一幕悲凉?百姓们带着饥饿和寒冷、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走在逃难的慢慢长路上,在这段艰难的路途中有人心的冷漠、绝望,但同时也洋溢着人性的善良、亲情的温暖,更有对家乡的难以割舍。范老东家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喊:“大哥,怎样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饥饿、寒冷、战争,老东家未曾想是否能再走几百公里活着回到故乡-延津,然而他依旧坚定不移的走着,走着……落叶归根,狐死首丘,家乡的黄土和一草一木永远是离乡人不变的眷恋。范老东家在回乡途中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茫茫的白雪、泥泞的泥巴路、错乱叠嶂的黄土坡,这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让人百感交集。亲人一个个离去,小姑娘幼小的心灵除了悲伤只有绝望,此时她更需要的是亲人的依靠。“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范老东家的善良再一次流露出了人性的光芒。(优美的散文)

历史灾难在影片中的重现,不仅仅仅是让当今的咱们深刻的浮想到那个时代,同时也是对咱们心灵的一次洗礼。不管是灾难、战争、饥饿、寒冷……人性的光芒、故乡的深情都将是不可磨灭的!

篇三:

你观看过《1942》这部影片了吗?《1942》是一部历史剧作,今天看了《1942》这部影片,内心无比震撼,有太多的感触,影片讲述了战争和天灾交织在一起的时候,百姓们背井离乡的痛苦与无奈。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沦为战区。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国军、日军、土匪之间寻求生存。民以食为天,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XX才能最终避免。

《1942》这部片子表达了很多,人在极端情况下的抉择。在思考活下去的意义,为了什么活?天灾是所有人的灾难,不管财主还是穷人,都得遭罪。这种时候,人性的弱点便毫无遮拦,一览无遗。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贵、是有多卑贱。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义、政府之应所为。家庭的意义,家庭之可贵。承诺的意义,承诺之重远高于生命。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3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