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讲楞严经浅释全集 宣化上人楞严经浅释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佛又叫一声阿难!说是你现在想要不顺着这个生死的欲流流转。你想做一个逆流的功夫。返穷流根,至不生灭:你应该再回来找一找,穷尽这个生死流的根本,到不生灭这种的程度上。

当验此等六受用根:你应该看一看、你应该检验一下!检验什么呢?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是和谁合到一起?又谁和谁相离开?谁深谁浅:哪一个浅?哪一个深?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谁是一个最圆通无碍的根?哪一个根是不圆满的?不圆满,就是“不圆通”。你应该先把它审察选择一下。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你若能在这里头找着生死的根本,能逆回来你这一种生死的业流,明白哪一根是最圆通。逆彼无始织妄业流:你就不会顺着这个生死流去转了!你要逆转回来,不要随着这织妄业流──这一种互相交织的虚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你能悟哪一个是圆通,哪个是不圆满的根,要循圆通的根。你若明白这个了,修行就日劫相倍。你没有明白这个圆根以前,修一个劫,也不会成佛的!你明白了这一种不生灭的圆根,修行一天,就等于你不明白时修一个大劫那么长远,所以这叫“日劫相倍”。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我今备显:我现在就是很全备地显现出来,用很明白的道理说出来给你听。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这六种清湛圆明的根性,它每一根所具有的功德应该有多少。哪一个是最优越的?哪一个根是比较陋劣的?各有多少功能?这个数目就像我前边所说的。

随汝详择其可入者:随着你阿难自己详细选择一下,你看看哪一根对于你是相应。本来在前边的意思里头已经表示出来,就是耳根最圆通了;可是佛不直接说给阿难听,而把每一根的功用和功德数量都说出来,叫阿难自己去选择。所以现在告诉他,“详择其可入者”,哪一根与你的根性,是对你最适宜、最相应。吾当发明,令汝增进:你选择好了,我再给你详细说一说,详细发明一番,令你于这种的根再能往前有所进步!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这是佛又举出十方如来来做证。十方如来在十八界法门里边的每一界修行,都能得到无上的圆满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在这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里边,没有哪一界是优越,哪一界是是陋劣,没有的。

但汝下劣:十方如来运用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可以得到无上菩提。在其中,也没有哪一个是优,哪一个是劣。可是你阿难就不同了!你根性下劣,你的根性很愚痴的,不是优秀分子,未能于中圆自在慧:不能在这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里边,得到圆满而自在的这种智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所以我现在又从每一根上来说明白,令你阿难就从一门深入,从那一个门口往里头进。

入一无妄:你在一根深入,入到极点,妄尽真存了,你一根没有虚妄了。彼六知根一时清净:那眼、耳、鼻、舌、身、意六知根,在同一个时候,都可以清净自在了!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阿难听佛这样讲了之后,他还没有彻底地明了、没有真正明白,所以就又请问于佛。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怎么叫逆生死流呢?深入哪一门呢?这个门是在什么地方呢?能令六根一时清净:怎么入一无妄,能令这六根同时都得到清净呢?这是一个什么道理呢?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须陀洹”,就是初果,翻译到中文就叫“入流”。怎么叫入流呢?就是“入圣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尘流”,这已经算证圣果的人。

在《金刚经》上,说四个果位说得很清楚,初果是须陀洹。须陀洹名为“入流”,就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所谓不入,就是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转动了,不为这种六尘的境界所转。见着美色和不是美色,他都心里不会动。因为已经断了八十八品见惑,所以见着什么境界都不摇动了。听见什么好的声音,也不会摇动;闻见什么香味,也不会着住;尝味,也不会着到味上。所以就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这叫“入流”。又叫“预流”,预,就是预备;“预圣人之流”,已经预备做圣人,这叫“预流”。

那么你现在已经得初果须陀洹,已经入流了。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已灭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中众生和世间的八十八品见惑,这已经断了。“见所断惑”,“见”就是见惑,有八十八品。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可是你还没有知道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里边的积习。“积”,就是多生多劫,很多的,生生世世,不是一生的。那么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所积累的这种虚妄习气,彼习要因修所断得:这种习气要因为修行,才能把这个积习断去了。“彼习”,就是多生多劫所积的这种虚妄习气。

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何况在生、住、异、灭这里边,这很多的分剂。很多的分剂,就是很多的部分;在很多生,有很多种的关系、很多种的因缘。“头数”,头,就是头绪;“数”,就是数量。有很多很多的情形、很多的头绪。在六根里边,这种积习很多的,所以你要修行,才能断得多生多劫这种余习,这种虚妄的习气。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

阿难言:我用耳闻。

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今汝且观:佛叫阿难,说:你问我为什么“入一无妄,六根清净”,现在你暂且观察观察。观察什么呢?观察现前六根,为一为六:就是你现前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为一?为六?这是一、还是六?是六、还是一?你仔细观察观察!

阿难!若言一者:你若说是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属于一体,是一个的。既然是一体,耳何不见:耳朵为什么就不能看呢?目何不闻:眼睛怎么只能见东西,而不能听东西呢?是什么道理啊?头奚不履:“奚”,也当个“何”字讲。“履”,就是走路。头为什么不可以走路呢?若是一体,脚可以走路,头就可以走路;眼睛可以见,也可以听,那一体的嘛!足奚无语:昨天来的那个大约是“美国的祖师”,我说他是“口头禅”,他说是“脚上的禅”,这简直的!他以为这是答得很妙的。“足奚不语”,脚为什么不会说话呢?佛这样问阿难。

究竟耳朵会不会见东西?会!眼睛会不会听东西?会听!头会不会走路呢?头可不是走路的!脚会不会说话呢?脚不会说话的!那么为什么说耳朵也可以见,眼睛也可以听?说起来这个道理,只有个中人才知道个中事。怎么叫“个中人”哪?就是得到这种境界的人,才能知道这个道理。这叫什么呢?这叫“六根互用”。现在阿难证得初果,并没有证得六根互用的这种境界上。六根互用,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能互相通用。嘴不是会说话吗?它也能听声,也能见东西。

说是:“法师!你讲这,简直的!经文上头没有这个道理,你尽胡说八道嘛!”经上没有的东西多了!经上若是都说出来,就不须要我讲了。所以这黑的是字,白的是纸。在经上所说的道理,你若是去跟着经上跑,那叫跟着死东西跑,而不是跟着活东西跑。“经者,径也”,虽然念,它与性命不相关;要想了生死,你要用那个不生灭心去修道。这个经也是生灭的,将来经都会没有的,末法时代,最先没有就是这一部《楞严经》。所以我到处欢喜讲《楞严经》,讲一遍,人家多知道一点;再讲一遍,人家多知道一点;人多知道一点,它就不会没有的。所以我欢喜讲《楞严经》,也就是这个道理。

六根互用的这种境界,到四果阿罗汉上,就有这种的境界。六根通用,眼睛也可以吃东西,耳朵也可以说话的。你说这妙不妙?这才是妙!他为什么呢?“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他就这六和合又回来,六根又归回来到这“一精明”那儿去了,所以他六根互用。这种境界,你信就信;不信,慢慢地你就信了!到那时候,“喔,我耳朵怎么会说话了?”你就信了。一信,就知道:“喔,原来我师父没有骗我!”

这要六根互用,才有这种境界;在没有互用的时候,你不要打这个妄想,说我练习练习我耳朵说一句话。那练习不了的!哈哈,不能练习的!你想要练习也可以,就要参禅打坐用苦功,不怕腿痛,不怕脊背痛,也不要以为自己做不到。谁都能成佛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

你们大家要注意一点,等八月十六号,就要考〈楞严咒〉了!这我以前讲过,不要忘了。谁若〈楞严咒〉能念得熟,念得又不错,不要本子可以念得出,那我就给你一百分。你们如果不会的也不要向隅,我可以缓期的,或者十六号,或者二十六号,再缓十天;或者再六号,这都可以。总而言之,你们要把〈楞严咒〉给我背熟了它。无论哪一个,不背熟〈楞严咒〉,那我和你是不客气的!没有人情讲的!所以我们三个月念〈楞严咒〉,一天念两遍;你算这九十天,若没有念九十天,大约也念七十天的样子;七十几天,二七一百四十遍,一百四就算一百五,一百五十遍,应该可以念得不要本子,也可以背得出了。

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假设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一定是六,这是没有一点疑问的。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好像我现在这个法会,给你宣扬“楞严大定”这种微妙不可思议的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你的根性既然分开六个了,那么是谁来领纳而接受我所说的法呢?

阿难言:阿难也没加思索,又冒冒失失地就答覆了。说什么呢?我用耳闻:我用耳朵听的!我听经是用耳朵听的;佛说的法,我是用耳朵来听的。这是单单提出一个耳根了!主要就是在这儿──它成六个了,他用耳来听。

佛言:佛对阿难说了。汝耳自闻,何关身口:你耳朵自己听的,与你身、口又有什么关联呢?这与你的身、你的口都没有关系啊!口来问义:你为什么又用你的口,来问这个道理呢?你或者听明白、没听明白,你应该耳朵听见,跟身和口没有关联哪!它成六个,不是一个嘛!身起钦承:你这个身也生起来一种恭敬,来承受这个法音。你说是六个,为什么它们两个也都这么样合作呢?

是故应知:因为这个,你应该要知道,非一终六,非六终一:如果不是一,它毕竟就是六。若不是六,就是一;不是一,就是六。“毕竟”,就是究竟。终不汝根元一元六:你可不能这样说,你的这个根本来又是一,本来又是六。

阿难当知:这个地方又给指出来了!阿难!你应该知道,是根非一非六: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也不是一,也不是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怎么样子呢?因为你由无始劫以来到现在你依真起妄,在自性里生出一种颠倒的无明。“沦”,就是沦落了;“替”,就是互相交替。你和我换一点东西,我和你又是换一点东西,这互相交替。前边不说开个大公司?这个公司又有分号、又有总行,所以互相交替。故于圆湛:因为有这颠倒沦替,所以在这圆湛如来藏性常住真心里边,一六义生:也有一的意思,也有六的意思生出来了。

汝须陀洹:阿难!你虽然得到初果须陀洹这个阿罗汉的果位;什么叫“初果”呢?就是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虽得六销:这个“虽得”,就是不确实。你虽然得着“六销”;怎么叫六销呢?就是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不被六尘的境界所转。

不能说吃东西:“喔,这个东西好不好吃啊?”没有这个思想的。看见颜色,说:“喔,这个真好看!”英文讲 very beautiful,这一 beautiful怎么样啊?哈,就着住上了,跟着这个 beautiful就跑了!一跑,跑多远?那谁也不知道。你说一 mile(英哩)、两 miles、三 miles、五 miles?是一百 miles、两百 miles?跟着这个美色不知道跑多远!这就是被色尘所转了。闻香:“喔,这个东西真香!”好像有一次,记得我在东北的时候,带着十多个徒弟诵持〈大悲咒〉。我们那时候都是跪到那儿诵〈大悲咒〉,大约诵到有两百多遍上,全屋就都香起来。根本也没有花,也没有什么,就放香了!这一股香气,根本人间就没有的,从来就没有闻过这种香气。我有一个徒弟,他就生出贪心来,生什么贪心?他就用鼻一直嗅:“啊,真香!啊,真香!(上人作用鼻嗅的声音)啊,真香!”哈哈,越香他越闻,越闻它越香!他说:“哎哟,这真香!”我说:“你念〈大悲咒〉,不要跟着香跑!”这是鼻子闻香。

舌头会尝味。我有一次,跟着一个老修行到一个居士的家里。这个老修行,本来是资格很老的,所以叫“老修行”。老资格了,就是年纪也老,道德也高。那么到一个居士家里用斋,他告诉我:“这个菜做得真好吃!啊,我最欢喜吃这个菜!你觉得怎么样?”

“我不知道它是什么味道。”

“喔,你没有吃?”

“我吃是吃了,但是食而不知其味。”

“喔,你不知道味道,那你不变成木头了吗?”

“但是我会吃,木头不会吃。我也不知道它是什么味?因为我只吃饱就算了,不管它是什么味道!”以后我自己想,这么高的一个老修行,还在饮食之间来用功夫,还是着住在饮食里边,“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你说这怎么办呢?

讲起《楞严经》这“六销”怎么样销?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证初果,才能把这个境界没有了。眼也不看美色、耳也不听好声、鼻也不贪香、舌也不贪味、身也不着触、意也没有法执了,所以这叫“六销”。

那么佛陀说,阿难!你虽然得着六销,犹未亡一:还没有亡了这个“一”。这“一”是什么呢?他还有个法执。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尘,销是销了,但是法执还没有断。他还有一种法执,这叫“犹未亡一”。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阿难哪!为什么在这个无始劫以来,由颠倒沦替而生出六根,也不能说它是一,也不能说它是六?什么道理呢?我现在再举一个比喻做例子,来给你证明一下。如太虚空:好像太虚空一样。太虚空,就是什么呢?我们那个如来藏性;不是他的,这如来藏性是我们的。我们这个如来藏性,就犹如太虚空一样。这太虚空,参合群器:在虚空里头,做一个方的器皿,再做一个圆的器皿,再做一个三角形的器皿,再做一个六角形的器皿,或者再做一个八角形的器皿;这种种的器皿,这叫“群器”。

参合群器,这“群器”,就是一大帮,很多很多的,放到虚空里头。你说怎么样啊?这个虚空就变成了有三角的虚空,有四棱的虚空,有六角的虚空,有八角的虚空,又有圆的虚空。这随器而名,随这个器,而虚空也就变成了这个器的样子。可是究竟这个虚空变没变呢?虚空没有变的。你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因为器皿不同,所以这虚空也变成不同了。除器观空,说空为一:你把器皿都不要了,就观空说这个虚空还是一个。其实,根本一个也没有,若有一个,就不是虚空了!如来藏性亦复如是。所以安上这一些个器皿,就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所以你说它是“一”也不可以,说它是“六”又不可以;也没有一、也没有六,就是和太虚空一样的。既然和太虚空是一样的,你为什么这么多的无明烦恼也舍不了?因为你舍不了无明烦恼,所以也不能得到本来的面目,就不能究竟。

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那个太虚空,怎么可以来为你变成一样,或者不一样呢?不能这样讲的。太虚空根本就不会变的,所以它也无同、无异。何况更名是一非一:何况你更给它起个名字,说“是一”,或者“不是一”。这怎么可以呢?虚空里本来什么都没有的。所以说:“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自性就和虚空一样的,也有真、也有妄。依真就起妄,妄尽就真现;你妄若不尽,真也不现。所以我们人要修行,也就是止妄、去妄。

说是:“今日擦,明日蹭,擦来擦去如明镜。”擦,又叫“蹭”。天天擦,擦得像镜子,这也就说自性。这就是神秀大师所说的道理: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要时时勤拂拭的;这是在修道的时候,必须要有的。所以一般人说:“喔,这不对的。”这偈子不是不对的,这是在修行的道路上走着呢!前几天我讲过六祖大师那个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那是证果人的境界;神秀大师这个偈,是修道人没有证果的境界。所以你没有证果的人,就应该跟着神秀大师学;已经证果的人,应该跟着六祖大师学。

昨天来的那个“美国的祖师”说:“六祖大师说这个,没有深、也没有浅。”他这就是知道一个皮毛,不知道那所以然的道理,就拿着当口头禅来讲。我说他是口头禅,他说他是脚的禅。哈,脚上他有禅了!我心里想,你大约是从纽约驾驶一辆破车来,没有用脚走路,所以说你脚上有禅了!可惜到这个地方行不通,他脚上这个禅行不开的。

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你有所知觉的六受用根,也就是这样子的,也就和虚空参合群器,除了器,虚空是什么也没有的。所以我方才说两句偈,“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还有两句没有说完。但是我不是罗刹鬼想要吃你们,不须要紧张,我现在也没有肚饿,所以还继续说这两句偈。下边:“悟彻本来法,一通一切通。”你一样通了,样样都通了。所以这也就是和一门深入一样,你“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了。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2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