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译(夜雨寄北古诗的意思翻译)

本文一共 2831 字,阅读需 3 min 左右。

按名声来说,唐代诗人中,李白、杜甫名声的最大。但是在唐代,李商隐绝对是最会写情诗的人。

一首首经典的《无题》诗,留下许多经典诗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

他有一首诗,全篇没有一句“我想你”,但每个字都比“我想你”来得更真切、更深情——这就是《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大意是: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我回到家乡的那一天,让我们在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李商隐身处遥远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王宴媄的诗。诗的开头两句,通过问答和对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构想出一副重逢谈心的温馨画面,反衬今夜的孤寂。

第一句的一问一答:“你问我何时回家?唉,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

可以想象,诗人收到妻子来信,询问归期,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不能实现,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羁旅之愁、不得归之苦,跃然纸上。

接下来,描写了眼前景色: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心中的愁、苦、思,借着景色自然呈现;诗中并没有直接地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另辟蹊径,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浪漫愿望,令人意外,又情真意切。

李商隐在诗里和妻子写信对话,憧憬未来。他一直期待着,等哪天回去了,要和妻子说一整夜的话,聊聊在蜀地的生活,聊聊那漫长的秋雨,以及因秋雨不断而涨满、如同思念的池水。

剪烛:蜡烛燃烧久了,结出了蕊花,需要剪掉。挑灯夜读也是大致的意思,我们在影视剧中,也时常能看到剧中人物拿着小剪刀剪烛花的动作。

在李商隐这里,就是未来与爱妻夜话、共剪西窗烛时,依偎在一起,遥想此时的巴山夜雨。即使只是一种对幸福的遥望,也已经让诗人沉浸在某种幸福之中了。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层诗意的美丽。

壹 时态转换手法的始祖

这首诗的高明之处在于时态转换的写法。整首诗短短二十八个字,但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描写思念,暗线则嵌入了时态转换。

通常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的结构,都是一条单一的线,但时态转换,将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

最经典的就是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开头所用的: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的面前,一定会记得他的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因为《百年孤独》,人们通常认为这是近代西方文学的创意,但在遥远的中国,唐代,我们的李商隐,已经使用了这种手法。虽然不能确定李商隐是不是第一人,但也领先了西方文学一千多年。

在本诗中,时态就囊括了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不但如此,还饱含深情与诗意。

“何当”(何时能够) 的美好愿望,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是基于由眼前的孤寂苦况,展现对于幸福团聚的憧憬。

在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的时候,他实际上还是在“此时”,遥想“彼时”的幸福,因为巴山夜雨还没有从现实的背景转化成回忆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时想象着、憧憬着自己在不远的未来,可以以那样的方式,幸福地遥望此时。

最后一句是一个巧夺天工的嵌套:在未来时中,套入了现在时。待我们重逢团聚之时(未来),在西窗下剪着烛花(未来),聊聊蜀地的生活、漫长的夜雨、我们的思念之情(现在)。

这个结构,比《百年孤独》的开头,更加精彩和巧妙!

贰 特立独行的重复

本诗第二个高明之处,在于重复出现的“巴山夜雨”。

众所周知,创作应避免重复,但在这小诗中,李商隐用了两次“巴山夜雨”。这是何用意呢?

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

第二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是诗人想象中,他返回故乡,与妻子秉烛夜谈,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两个“巴山夜雨”的虚实不同。

四句诗,明白如话,却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创作背景介绍

李商隐的妻子是当时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开成三年,王茂元欣赏李商隐的才华,将爱女嫁给了他。婚后夫妻二人相濡以沫,互为知己。王氏还十分有才华,夫妻二人经常联句。

李商隐曾有诗句:春风犹自疑联句,雪絮相和飞不休。可以想象,当时李商隐曾和妻子一起联句,一句接一句,不休不止。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虽然是父母之命,李商隐却在《摇落》诗中写道:结爱曾伤晚,端忧复至今。与王氏的结合,李商隐觉得太晚了,可见两人十分的投缘。

遗憾的是,李商隐大部分时间在外游历,夫妻俩聚少离多。

巴山,这里代指蜀地,在唐代,蜀是未被开发的“凄凉地”,“诗豪”刘禹锡就曾感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李白也感叹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李商隐一生坎坷颠沛。不到十岁,父亲病逝,从此跟随母亲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他是长子,还背负着支撑门户的责任。李商隐在作品中曾提到,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然而,唐末的党争严重,李商隐恰恰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抑郁寡欢。最终于大中末年(公元858年),病逝于郑州。

他两次入蜀,第一次在大中二年,试图投靠剑南东川节度使杜悰,那一时期妻子王氏留在长安;第二次在大中五年,试图投靠梓州刺史柳仲郢。

有人考证,此诗作于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七月至九月间,即李商隐第二次入蜀,而妻子王氏于大中五年夏秋间病故。为此,曾有人认为此诗是诗人寄给长安的友人,而并非妻子。

但是,唐代的交通闭塞、通信手段也十分落后,李商隐写下这首诗的时间,与妻子离世的时间相隔不远,当时他极有可能并不知道妻子已经病故。从诗作的内容和情感来看,也更符合寄与妻子的感情。

这样看来,这首《夜雨寄北》更增添了一分悲剧色彩。

诗人在巴山夜雨中遥望憧憬的幸福,浑然不知妻子在长安,在思念中孤独地病死,李商隐连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浪漫温馨的情景,已经永远不会到来了。

李商隐与妻子结合不到十二载就经历死别,他后来写下的悼亡诗,无家而做有家之想,读来心酸难忍。

据说,后来友人不忍见李商隐孤苦的生活,想将一位歌女送给他,被婉言拒绝。李商隐说:我虽然写过很多香艳的爱情诗,却并不是一个轻浮的人。

一直到最后,李商隐都是一个人。

在李商隐的心里,从此,那场巴山的秋雨,大概永远不会停了。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5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