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里行曹操翻译(蒿里行逐句赏析)

一、创作背景:

东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外戚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汉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然而这支联军中的众将各怀私心,都想借机扩充自己的力量,故不能齐心合力,一致对付董卓。当董卓领兵留守洛阳以拒关东之师时,各路人马都逡巡不前,惟恐损失了自己的军事力量。据史载,当时无人敢于率先与董卓交锋,曹操对联军的驻兵不动十分不满,于是独自引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徐荣,虽然战事失利,但体现了曹操的胆识与在这历史动荡中的正义立场。不久,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起来,开始了汉末长期的军阀混战,造成人民大量死亡和社会经济极大破坏。此诗即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映。

二、原文: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三、白话译文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四、评价:

《蒿里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的诗作,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诗人运用民歌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赏析】

蒿,是一种野草。

蒿里,传说魂魄聚集之地,人死魂魄归于蒿里,蒿里是魂魄所归之地。

《蒿里》为汉代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充满悲伤凄凉的情绪。

曹操的这首《蒿里》是以挽歌的形式,借旧题写时事,东汉末年,董卓专权乱政,本诗通过对袁绍等军阀讨伐董卓不成,转而互相攻战,群雄私争给广大人民造成深重灾难这一历史事实的叙述,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民遭涂炭的现实。

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那些昏庸腐朽、只图谋私利的军阀割据势力的痛恨;

真实、深刻地揭露了人民所蒙受的深重苦难,和对劳动人民和下层士兵的极大同情,寄予了作者要削平战乱、建立一个统一国家的愿望。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形象地刻画出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悲惨景象,是诗人忧时悯乱的思想感情的高度概括,成为千古名句。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3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