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全诗(古人赞美杭州的诗句)

【忆江南】——唐·白居易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好,最忆是杭州:山月寺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好,最忆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古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白居易在苏杭一带做过三年的刺史,后来除短期在长安做官之外,基本都住在洛阳。他回到洛阳之后,写了很多回忆苏杭的诗篇,忆江南大概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这三首忆江南,第一首写的是忆江南的风景,第二首写的是回忆杭州,第三首写的是回忆苏州。

先看第一首诗。

身在北方,追忆江南,可以写的东西有很多,白居易在第一首词里只写了春天的江花、江水,因为这个给他的印象最为深刻。

在这第一首当中,最为让人称颂的,莫过于那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也是第一首的精华所在。

读第一首,可以看到,北方春天来的迟,举目一看,是一片寂静的黯淡的黄土平原,吹的风还是寒冷刺骨的,太阳也还是因风沙弥漫而显得昏黄。

回想此时江南,景象就不同了。

太阳照着江边的花像火,首先就是一个明亮的温暖的大晴天的气氛,似乎使身上都暖起来了。

我们从这一片红花、一江春水感到生命在流动,在欣欣向荣。

这两句能引起江南春天繁华灿烂的联想,特别是红、绿、蓝这些鲜明的颜色有强烈的暗示性。

它们是江南春天的整幅画面的结晶。白居易虽没费笔墨去渲染整幅画面,有了这几种颜色配上日出、江花等形象,整幅画面就活现在眼前了。

再看第二首。

这一首写的是回忆城市,写到了白居易最爱的一个城市——江南城市杭州。

如果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画作了。

白居易是非常喜欢杭州西湖的,尤其是西湖的秋天,他在词里偏偏不写杭州之春,这可能是为了避免和第一首词所写的春景重复。

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两句词就写出两种境界。山寺月中寻桂子的山寺,指的是西湖西边的灵隐寺。

这座古刹有许多传说,有的还蒙上一层神话色彩:传说灵隐寺的桂花树是从月宫中掉下来的。作者曾在寺中赏月,中秋节桂花飘香,那境界使他终身难忘。山、寺、月影下,寻桂子,写出了幽美的环境,也写了置身其间的词人的活动。

然而,白居易回忆杭州还有另一种境界使人难忘。那就是郡亭枕上看潮头,钱塘江潮是大自然的奇观,潮头可高达数丈,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显得趣意盎然。

郡亭枕上看潮头,以幽闲的笔墨带出惊涛骇浪的景色,与上句山寺月中寻桂花的朦胧意境,显得相得益彰,产生再重游的想法。

再看第三首。

这一首写到了具体的地点,那就是吴宫。但其实,这一首主要还是写人,写他自己。这一首远不及第一第二首。

从整体上看,意境的变化使连章体词显得变化多姿,丰富多彩。

吴酒一杯春竹叶一句,一来, 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

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

娃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

作者不是纵情声色的人,他欣赏的是吴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阳后说,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

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结句则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因此,整个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白居易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这三首词,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独立性; 而各首之间,又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大联章诗词中,显示出白居易的高妙之处。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3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