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简介及代表作(岑参个人资料简介)

岑参画像。叶燕莉绘图

【岑参简介】

岑参(715-770),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时55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色彩瑰丽,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70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古往今来,各方文人墨客赶趟似的来到成都,流连街市,纵情山水,写下锦绣华章。笔下无不流露出对成都的赞赏和钦羡。

唯独有一位诗人,最终客死在成都客栈。他,就是极负盛名的唐代边塞诗人岑参。

一般人印象中,岑参似乎主要活动于“平沙茫茫黄如天”的大西北,他怎么会徜徉于“锦城丝管日纷纷”的成都,并将生命的句号划落在这片异乡呢?

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11月出任嘉州(今乐山)刺史,到大历4年(769)客死于成都,岑参共有4年的蜀中生活经历。其间,他与好友杜甫两次在四川失之交臂,未能见面,颇为遗憾。

嘉州刺史 任职两年

提到岑参,人们总是想到他那些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的边塞诗: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边关苦寒,塞外冷月……无不融入其诗。

陆游曾称赞岑参的诗:“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他把岑参放在与李白、杜甫比肩的重要位置。

岑参,开元3年(715)生于河南仙州(今许昌附近),他在《感旧赋》中曾自豪地称:“国家六叶,吾门三相。”也就是说,他出生之前的近百年间,家族先后出过3位宰相,曾祖、伯祖、伯父都因文墨不凡而名动朝野,一门三相,堪称奇事,父亲也两任州刺史,家世显赫得很。

可惜,这样的家族声望未能惠及到岑参本人。家道中衰,一落千丈,10多个长辈族人都被皇帝无情诛杀。父亲在他年幼时也撒手人寰。惟一遗传到他身上的家族“福利”,便是读书求学的好风气。

岑参在中举出仕前的经历,大致为“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阙下”。后入长安、洛阳拜谒高官望族、献书给皇帝,以求闻达。

岑参考中进士后担任朝官,两次远赴边塞当幕僚,耗去6年时间。他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里写道:“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又在《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中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可见,他两次出塞都怀着凌云壮志,建功立业抱负甚高。

回朝后,岑参在长安城遇到了杜甫,两人很快成了好友。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杜甫被任命为左拾遗,他与裴休等人推荐岑参,岑参当时任监察御史,被举荐后任右补阙。

这个时期,岑参和杜甫两个人都是谏官,是天子的近臣,主要工作是负责记录皇帝和国家大事。后来,由于岑参“频上封章,指述权佞”,也就是经常仗义执言,在朝廷上公开指责佞臣权贵的不作为和贪赃枉法,得罪了不少同僚,而且他性情耿介,又不太注意说话方式,惹得皇帝不大高兴。

乾元2年(759)二月,岑参被降职,改任起居舍人。乾元8年(765)十一月,岑参被任命为正四品下的嘉州刺史。由于战乱,山路阻隔,岑参未能成行。

次年,岑参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幕府入川。这也是他第五次入幕府。大历2年(767),杜鸿渐罢职回朝,幕府解散。岑参前往嘉州任刺史,前后任职两年多。被时人称为岑嘉州。

隋唐时的刺史是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职责除了治民、进贤、决讼外,还可以自行任免属地官吏。

《招北客文》记述蜀地

岑参出任嘉州刺史,实际上是被降职使用。

在出任嘉州刺史之前,岑参曾三度为郎——宝应元年(762)冬,入为祠部员外郎,广德元年(763)改任考功员外郎,广德2年(764)转任虞部郎中。郎官为京官,嘉州在边远蜀地,嘉州刺史为外官。这就亏大了。

按《唐会要》卷六八《刺史上》律法:“京职之不称者,乃左为外任;大邑之负累者,乃降为小邑,近官之不能者,乃迁为远官。”

嘉州刺史不仅为外任,且是远官,出任嘉州刺史当然含有贬谪之意。唐代对降官赴任日期的规定十分严格,对贬谪之官的活动范围也进行了限制,他们不能擅离贬迁之地。

岑参欲哭无泪,才高八斗的诗人纵有飞天之志,无奈羽翅被朝纲牢牢束缚。

但岑参毕竟本质上是个诗人,压抑久了,他那颗孤傲的心落入世俗尘埃,在尘埃里逢着嘉州山水的雨露阳光,节外生枝,开出另一朵灿烂的花儿,那就是诗情、诗性。

担任嘉州地方大员后,岑参写了不少山水诗,勾勒了许多景区胜概。如《上嘉州青衣山中峰》诗序“今者幽躅胜概”,诗句“胜赏欲与俱,引领遥相望”。又如《过王判官西津居所》诗句“胜迹不在远,爱君池馆幽”等。

在嘉州那段时间,岑参常常徜徉于三江之畔,望着南飞的大雁,怅惘满怀。他心里堆积着割舍不掉的长安城巍峨的城堞高墙,以及和故友们畅叙吟诗把酒言欢的情景。他还是很想回到长安去的,闷闷不乐中,岑参写下著名的《招北客文》,聊以自悼。

《招北客文》,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辞赋名篇。北客者,作者之自谓也。

文中,岑参模仿屈原《招魂》之体制,生动讲述了蜀地的历史、地理、民族、气候等。“大江沄沄,下绝地垠。百谷相吞,出于荆门。”

他还特别描绘了长江三峡的险恶:“三峡两壁,乱峰如戟……高如天霓,云外水积。昼日无光,其下黑窄。瞿塘无底,浅处万尺。”表达了欲乘舟东下,沿杜甫走过的路线,经渝州出夔门的意愿。

东出夔门,岑参真的是想去找他的老朋友杜甫。

岑参小杜甫3岁,他俩是在京都长安认识的。天宝11年(752)秋,杜甫、岑参、高适、储光羲曾同登长安(今西安)慈恩寺塔,各有题咏。那段时间,他们放歌月下,行游林泉,饮酒亭榭,弄琴溪边,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两年后,也即天宝13年(754),杜甫又与岑参再次聚首,同行的还有岑参的兄弟,他们同游了位于现在陕西户县的渼陂。渼陂乃集终南山诸谷之水和胡公泉之水而成的一个湖泊,景色漂亮。

这以后,杜甫离开朝政,过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岑参也基本上是在西北边塞度过。两人在这段时间里音讯杳然,疏于联系。

后来,杜甫飘泊剑南,杜、岑二人10多年各自飘零,互相未通消息。

在川四载 两“失”杜甫

永泰元年(765)五月,杜甫由水路离开成都,经眉山路过嘉州,当时的嘉州刺史正是岑参。由于行路匆匆,杜甫没有在嘉州登岸,也没有遇到故人岑参。也可能,杜甫不知道岑参在嘉州为官。

然后,杜甫经过嘉州、戎州(宜宾)、泸州、渝州(重庆),九月到了云安,在该地养病。养病期间,杜甫给岑参寄书,《寄岑嘉州》的前两句是“不见故人十年余,不道故人无素书”。可见,两个人在离京去朝,多年失去联系。但他对故人的思念可见一斑。

在岑参得到杜甫寄诗后,两人恢复了书信来往。岑参还经常把自己的新诗寄给寓居在夔州(今重庆奉节)的杜甫。

岑参在嘉州做了两年半的刺史,大历3年(768),他毅然离职去官,一心一意要当个宦游诗人。他打算乘舟东下,沿杜甫走过的路线,经戎州、渝州等地直出夔门。他一定是很想去找杜甫,与这位故友重叙友情。

可惜当时杜甫已不在夔门,岑参去官是在七月。有《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诗为证:“七月江水大,沧波涨秋空。”偏偏早岑参几个月时间,同年正月中旬,杜甫已出峡。最后,两位友人没能在四川境内见面。

这次不见面,以后也就没有机会了。岑参长叹一声,乘舟顺江而下,一路万里迢迢,关山险阻,在去夔门的途中又遇洪灾阻隔,只好改道北上,一路辗转,去了天府之国成都。

途中,夏季的长江甚是震怒,正如杜甫所写“风急天高猿啸哀”,地动山摇的浪涛声,连山崖间的猿鸟都惊恐得发出嗷嗷哀鸣。岑参乘坐的帆船一路都遇到惊涛咆哮,船下左前方岸上,几名纤夫前倾身子拼命拉船,他们咬紧牙关,脖子上青筋直暴,脚下草鞋嗒嗒踏踩在水中,鞋上不停滴水,纤绳将他们古铜色的肩背勒出一道血痕。一阵声嘶力竭的号子声,在大江两岸久久回荡……

山高水长,岑参终于颠颠簸簸来到成都。在成都客居一年多,不幸因病孤独地死于客栈,终年55岁。

身在长沙的杜甫后来得知这个消息,十分悲痛。他在寄给高适的诗《追酬故高蜀州(适)人日见寄》的序文中说:“今海内忘形故人,独汉王瑀与昭州敬使君超先在。”意思是昔日故人中,尚在人间的已经没有几个了。

大历5年(770)十一月,杜甫也在一个晚上撒手离开人间。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位诗歌巨擘,两次在四川失之交臂,后来只靠鸿雁传书,令人扼腕。

沧江东流 诗咏成都

古往今来,成都的文化苍穹从来都高朗清爽,星光熠熠。无疑,作为唐代边塞诗人的翘楚,岑参的诗作也是极为耀眼的一颗。

岑参作品以边塞诗为主,而他客居成都的那一年多时间,也写了不少清丽之作。

你想,作为一个“善游”之人,他怎么可能耐得住寂寞,不去浣花溪、锦江、青羊宫、大慈寺、青龙场晒晒太阳、喝喝茶、听听戏、礼礼佛?不去找几个志趣相投的好友唱和唱和,让所有远宦哀愁、贬谪苦痛及人生失意,吞吐于自己的笔端呢?

岑参写成都的诗应该不少,但流传下来的不多。除了《招北客文》涉及到成都,最著名的应该是《万里桥》《张仪楼》《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等几首。

万里桥,即今老南门大桥,是成都历史上著名的古桥。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在此设宴送费祎出使东吴,费祎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该桥由此而得名。它既是古代成都水陆交通的一个重要起点站,又是一大名胜古迹,历史志籍记载颇多,为此,岑参赋诗《万里桥》:

成都与维扬,相去万里地。沧江东流疾,帆去如鸟翅。楚客过此桥,东看尽垂泪。

《张仪楼》,也是岑参写成都的一首较有名的诗作。秦相张仪,是战国时“秦兵灭蜀”的直接实施者。张仪楼与得贤楼、散花楼、西楼合称为成都四大名楼。随着世代的不断修缮,张仪楼后来竟“高百尺”。岑参当时看到这么巍峨的高楼,自然技痒难熬:

传是秦时楼,巍巍至今在。楼面两江水,千古长不改。曾闻昔时人,岁月不相待。

《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可以说是另一首“蜀道难”。这首诗作于乾元2年(759),岑参从陕西终南山到蜀地任职的途中。主要写他与友人成贲结伴赴蜀时行走山道的艰难,以及到蓉后惊喜遇见美酒可用俸钱赊账的趣事。少尹,是成都府的副长官。骆谷,陕西终南山一山谷。岑参在诗中写道:闻君行路难,惆怅临长衢。岂不惮险艰,王程剩相拘。忆昨蓬莱宫,新授刺史符。明主仍赐衣,价值千万馀。何幸承命日,得与夫子俱。携手出华省,连镳赴长途。五马当路嘶,按节投蜀都。千崖信萦折,一径何盘纡。层冰滑征轮,密竹碍隼旟。深林迷昏旦,栈道凌空虚。飞雪缩马毛,烈风擘我肤。峰攒望天小,亭午见日初。夜宿月近人,朝行云满车……

唐代边塞诗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写景状物讲究淋漓酣畅,气势如虹,而对事物声形色嗅的描摹也栩栩如生,如临其境。岑参自然也是这方面圣手。这首诗中,他把入川途中骑马涉险、冰雪滑蹄、高岭蔽日、月夜投宿的行旅之苦,写得何等的历历在目、入木三分。

每次读他这首诗,我脑子里总是浮现出一幅苍劲悲凉的画面:千里川陕道,望断不归路。绝壁万丈,层峦叠嶂,瘴气、酷阳、冻馁、野兽、泥石流等如蝗虫般袭来……入川行人中伴有浩大的移民潮,他们或三五成伴,攀援于蚕丛山道,或为官兵敲诈,或遭匪患拦截,或受虎豹袭击。激流山峦间,酷暑寒冬里,留下无尽辛酸的行旅足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十一月出任嘉州刺史,到大历4年(769)客死成都旅舍,岑参共有4年的蜀中生活经历。诗人用他的苍凉之笔,书写了一段同样苍凉的生命之旅。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3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