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孟衣冠的故事(贪得无厌的寓言故事)

1.优孟衣冠

优孟是春秋时楚国著名的演杂戏的人,他常能在谈笑间旁敲侧击地劝谏楚庄王。

国相孙叔敖帮助楚庄王治理国事,很有政绩。他死后,子孙的生活很穷困。楚庄王却忘记了他的功劳,对他的后代也不予照顾。

优孟穿戴着孙叔敖的衣冠,模仿其神态,去给楚庄王祝寿。楚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优孟脱下孙叔敖的衣裳说:“孙叔敖生前做官清廉,死后却受冷落,子孙也很穷,看来还是做贪官污吏好啊!”

楚庄王听后醒悟,孙叔敖的儿子因此得到封赏。

《千字文》出处: ——升阶纳陛 弁转疑星

2.三坟五典

清初有个大才子叫袁枚,他在家门口挂了一副对联: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斯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另一位才子赵翼看到了,很不服气,心想:“三坟五典早已绝迹,孔老夫子都不一定读过。你袁枚口气也太大了,得想办法治治你。”

一天,赵翼找上门来,恰巧袁枚不在。赵翼说想借几本书看看,袁枚的家人问他借什么书,赵翼就指着对联说:“三坟五典就可以。”

袁枚回来后听说此事,赶紧把对联摘掉了。

相传,“三坟”是记载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事迹的书,“五典”是记载五帝(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事迹的书,为我国最早的书籍。

《千字文》出处: ——既集坟典 聚群英

3.漆书

西晋时,有个叫不准的汲郡(今河南新乡)人,盗掘了战国时魏襄王的墓,得到很多竹书。仔细一看,惊呆了。上面是些什么字啊?一个个都是大头小尾,活像一群小蝌蚪。

这就是在笔墨还没有问世以前,人们用树脂漆书写的文字,叫做“漆书”。人们以竹当笔,以漆当墨,在竹简上写字。因为漆很黏,竹子又不吸漆,难以流畅地书写,所以写出来的文字都是头粗尾细,又叫“蝌蚪文”。

《千字文》出处: ——杜稿钟隶 漆书壁经

4.壁经

汉朝时,汉武帝的弟弟鲁恭王霸占了孔子的旧宅,想修建花园。就在他们拆房子的时候,突然从壁的一个洞口掉出了很多书,有《尚书》、《孝经》等等。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还得从秦始皇“焚书坑儒”说起。秦始皇要烧掉儒家经书的消息传到了孔子的家乡曲阜,孔子的后人们非常焦急。大家都说:“这可怎么办?这些著作不能失传,但如果被查出来,又要杀头啊!”这时,有一个人出主意说:“在屋里砌道墙,把书藏在墙里吧!”就这样,他们把书藏在墙的夹壁里。

这些藏在墙壁里的经书,就被称为“壁经”。

《千字文》出处: ——杜稿钟隶 漆书壁经

5.矮车座与高门槛

春秋时,楚国流行乘坐矮车。楚庄王认为矮车不便于驾马,想颁布法令,把车座统一改高。孙叔敖说:“与其把车改高,不如加高门槛。”

楚庄王不明白:“加高车座和门槛有什么关系呢?”

孙叔敖微微一笑:“在我们国家,能坐得起马车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楚庄王不假思索地说:“若不是王公贵族,起码也是有身份的人吧。”

孙叔敖说:“我之所以建议加高门槛,就是因为乘车的人身份高贵,他们不能为过门槛而频繁下车,因为那样就有失身份了。所以他们自然就会把车的底座造高了。”楚庄王听后大喜,赞叹这一方法真是巧妙。

楚庄王下令把门槛加高之后,不到半年,那些乘车的人因为极不方便,都自动地把车座改高了。

《千字文》出处: ——高冠陪辇 驱毂振缨

6.王恺与石崇斗富

西晋时,王恺和石崇是洛阳城里的两大富豪。王恺是皇帝的亲戚,权势比石崇大,而石崇做地方官时,曾劫掠过客商,因而比王恺更有钱。两个人互不服气,经常比阔气。王恺用糖浆刷锅,石崇便用蜡烛烧饭;王恺做了40里的紫丝屏障,石崇便做50里的锦屏障。

一次,王恺得意地让石崇观赏晋武帝赐予的一株珊瑚。这株珊瑚有两尺多高,枝条繁茂,是难得的宝物。石崇却不以为然,顺手抓起铁如意将珊瑚砸得粉碎。王恺气极败坏,厉声问道:“你……你这是干什么?”石崇说:“这算什么?不就是一株小珊瑚吗?我赔给你!”说完,叫人取来六、七株珊瑚,每株都有三、四尺高。

周围的人都看呆了。王恺这才知道石崇比他更加富有。

《千字文》出处: ——世禄侈富 车驾肥轻

7.无字碑

在西安乾陵,有一座高大的墓碑,可是上面却没有碑文,被称为“无字碑”。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墓碑。

武则天为什么要为自己立“无字碑”呢?

有人说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认为自己功高德大,文字不足以表述。也有人说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怕刻了碑文更招世人唾弃和辱骂,觉得还是不写碑文为好。还有人说是因为武则天想让后人去评说她的一生,取千秋功过任人评说之意。但到底是因为什么,至今也没人能说得清。

《千字文》出处: ——策功茂实 勒碑刻铭

8.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博物馆

秦朝末年,绮里季、东园公、夏黄公和甪里先生等四位贤士为避战乱,隐居商山,人称“商山四皓”。

刘邦建立政权后想请他们入朝做官,但被拒绝了。后来,刘邦想废掉原来的太子刘盈,改立他所宠爱的戚夫人的儿子。太子的母亲吕后非常惊恐,请求张良给想办法。张良说:“如能请‘四皓’出来辅佐太子,事情就好办了。”

这天,刘邦举行宴会,忽然发现太子旁边站着四位银发皓首的老人,吃惊不小。他对戚夫人说:“‘商山四皓’都前来辅佐太子,看来太子已经羽翼丰满,不能再动他了。”

后来刘盈继承了帝位,就是汉惠帝。

《千字文》出处: ——绮回汉惠 说感武丁

9.武丁和傅说

傅说

武丁是商朝的国君。相传武丁即位之后,因为没有辅佐他的贤臣,整天郁郁寡欢,满脑子想的都是寻找贤臣的事。

有一天夜里,武丁梦见上天赐予他一位贤人。于是,他就命画匠把梦里的人画出来,令百官寻觅。过了不久,有人来报,说有个叫傅说的奴隶,很像画像上的人,正在郊外修筑城墙。

武丁一见,果然和梦中人很像,再一交谈,的确是贤人,便立即拜他为相。傅说没有辜负武丁的期望,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商朝也逐渐强大起来。

《千字文》出处: ——绮回汉惠 说感武丁

10.苏秦与张仪

苏秦合纵

苏秦与张仪是同学,苏秦主张六国联合抗秦,被称为合纵;张仪主张秦国要远交近攻,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这叫连横。

传说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去见苏秦,要求与之共事。不料苏秦对他很冷淡,甚至还挖苦他。张仪大受刺激,就西入秦国。原来,这是苏秦怕张仪满足小利益而不能成就大事业,才故意采取的激将法。在苏秦的暗中资助下,张仪得以被秦王任用。后来,张仪知道了是苏秦在帮助自己,大为感动,发誓说在苏秦当权时,不会真正破坏合纵联盟。

苏秦死后,张仪游说各国,瓦解纵约。不过用了九年时间,六国就陆续为秦所灭。

《千字文》出处: ——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

11.约法三章

秦朝末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秦朝的刑法太残暴了。现在我只和大家约法三章。第一,杀人者要处死;第二,伤人者要抵罪;第三,盗窃者也要判罪。除了这三条,秦朝其余的法律一概废除。”

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拿出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赖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千字文》出处: ——何遵约法 韩弊烦刑

12.李牧用计胜匈奴

李牧

战国后期,赵国经常受到匈奴袭扰。赵王派大将李牧镇守雁门。

起初,匈奴每次入侵,李牧都命令不许与敌交锋。有人对赵王说李牧胆小,不敢和匈奴打仗,赵王于是派别人代替了李牧。可效果并不好,于是赵王又请李牧出山。

但李牧仍只守不攻,匈奴单于也以为李牧是个无能之辈。

过了一段时间,李牧看时机成熟,就准备出击匈奴。他派少数士兵出去放牧。匈奴人前去劫掠,李牧假装败退,等到单于出动大军的时候,把他们引入埋伏圈。李牧出奇兵,兵分三路包抄,一举消灭匈奴骑兵十万余人。从此赵国边关平定。

《千字文》出处: ——起翦颇牧 用军最精

13.泰山封禅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西汉时,汉武帝东巡至泰山,并在山上举行隆重盛大的祭祀天地典礼。当时,司马迁的父亲任太史令,本应跟随皇帝同行。但他因病而留在洛阳。对此,他深感遗憾,竟抑郁而死。

到底是什么典礼能让人如此看重呢?

这就是“封禅”,“封”是指登上泰山顶祭祀天神,“禅”是指在泰山下的小丘祭祀土神。古代帝王为了表明自己的统治权是天帝授予的,或是告知天下太平,就举行封禅大典。封禅泰山是很多帝王一生追求的大事之一,对于大臣来说,能够参加封禅泰山的大典当然也是件十分光宗耀祖的事了。

《千字文》出处: ——岳宗泰岱 禅主云亭

14.雁门关的由来

雁门关

一听到雁门关,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大雁,那么雁门关与大雁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雁门群峰海拔很高,就像一道屏障,只有两道比较低矮的山口。大雁南来北往,只能从此关隘飞过,相传每年春天的时候,大雁成群结队由南往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阵过关的奇景。因此,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雁门关”了。

《千字文》出处: ——雁门紫塞 鸡田赤城

15.苛政猛于虎

孔子周游列国图

有一天,孔子与学生们乘车路过泰山,看到一座新坟,坟前跪着一名女子,哭得很伤心,就让子路过去询问。

子路一回来,孔子就问:“这女子为什么哭得那么悲伤啊?”子路回答说:“她的公公被老虎吃掉了,丈夫也被老虎吃掉了,现在儿子又被老虎吃掉了。”

孔子又问:“那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子路说:“我也这样问她,她说这里没有官府严酷的刑法和沉重的赋税。”

孔子听了,叹了一口气,转头对学生们说:“你们要记住: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还要可怕啊!”

《千字文》出处: ——税熟贡新 劝赏黜陟

16.吕公相婿

刘邦塑像

有一天,一个姓吕的老翁去朋友家赴宴。刚刚坐定,一名年轻人走进来。吕公定睛一看,这年轻人气宇轩昂、相貌非凡。心下大惊,立即起身迎接。

酒宴过后,吕公示意这位年轻人留下来,对他说:“我一直喜欢给人看相,一看就知道你将来肯定是个尊贵的人。我有个女儿,愿意许配给你,不知你是否同意?”

这位年轻人就是刘邦。后来,他真地做了皇帝,就是汉高祖。而吕公的女儿就是吕皇后。

像吕公这样,根据长相、行为来判断一个人品德的好坏,预测人生未来吉凶的学问,就叫做面相学。这是中国的一门古老学问。

《千字文》出处: ——聆音察理 鉴貌辨色

17.疏广与疏受

西汉时,疏广和侄子疏受都是很有名望的学者。汉宣帝任命他俩做太子的老师,每天陪太子读书作文。朝中的大臣都觉得这是非常荣耀的事。

五年过去了,太子读了很多书,文章写得越来越好。疏广和疏受也受到了皇帝的奖赏。一天,疏广对侄子说:“人们都说,知道满足的人才不会受到羞辱,知道停止的人才不会遇到危险。我们叔侄现在官位高、功名大,也应该激流勇退、告老还乡了。”疏受回答说:“我也是这样想的。”第二天,他们就找个理由辞官回乡了。

《千字文》出处: ——两疏见机 解组谁逼

18.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古时候,靠近边塞的地方住着一户人家。

有一天,他家的马跑丢了。人们都来劝慰他们,家中的老翁捻着胡须说:“这未必是一件坏事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果然带着一大批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老汉却皱着眉头说:“这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啊!”果然,老汉的儿子骑马摔断了腿。人们又来安慰他,他却微笑着说:“这可能也不是什么坏事。”不久,边塞发生了一场战争。健壮的青年人都去了战场,十有八九牺牲了。老汉的儿子却因为腿瘸,没去参加战斗,父子俩也就幸运地活了下来。

《千字文》出处: ——欣奏累遣 戚谢欢招

19.焦尾琴

东汉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叫蔡邕。他懂得乐理,擅长制造古琴。

有一天,蔡邕路过吴县,见有人正在做饭。他突然听到灶膛里的木头噼噼啪啪地响着,声音有些异样。蔡邕赶紧冲过去,抽出了那块燃烧着的木头,把木头上的火扑灭了,扭头对做饭人说:“这是梧桐木,听它烧着的响声,应该是做琴的上等木材。你能把它卖给我吗?”做饭的人觉得蔡邕有些奇怪,但还是爽快地答应:“反正也烧焦了,那就送给你好了。”

蔡邕带着木头高兴地回到家里,把它做成琴,烧焦的一面做琴尾,安上弦,轻轻一弹,声音果真优美。

这张琴就叫做焦尾琴。它与号钟、绕梁、绿绮并称为古代四大名琴。

《千字文》出处: ——枇杷晚翠 梧桐蚤凋

20.画粥断齑

北宋时有个叫范仲淹的人,他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那么,你知道他“画粥断齑“的故事吗?

范仲淹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家里很穷。21岁时,他来到寺庙刻苦读书。那时,生活很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粥,等粥冷了,凝在一起,就用刀子划成四块,早上和晚上分别取两块,然后拌着切碎的韭菜末和盐巴,吃下去充饥。经过刻苦地学习,范仲淹最后终于成为有名的学者。

《千字文》出处: ——具膳餐饭 适口充肠

21.珍珠翡翠白玉汤

朱元璋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一度以乞讨为生。有一次,他没有讨到吃的,昏倒在大街上。

一位好心的老婆婆带他回家,把家里仅有的一块儿豆腐和两根儿菠菜煮成汤,浇上一碗剩粥。朱元璋一口气把汤喝掉,只觉得口齿留香。他问婆婆:“我刚才吃的是什么啊?”婆婆风趣地说:“这是珍珠翡翠白玉汤。”

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吃腻了山珍海味,不禁想念起当年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就千方百计找来那位婆婆。等婆婆把汤端来,他才知道当年的汤不过是几根儿菠菜和几块儿豆腐,味道并不太好。朱元璋恍然大悟,感慨地说:“饥饿的时候不管吃什么都会觉得味美,寒冷的时候不管穿什么都会觉得暖和啊!”

《千字文》出处: ——饱饫烹宰 饥厌糟糠

22.子路负米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叫做卞的地方。

有一年,卞地的米价涨得飞快,小子路家只能用野菜充饥。子路听说有个地方米价比较便宜,就是离卞地有点儿远,得有一百里那么远。他想:“父母已经好久没有吃到用米做的饭了,我一定要去买些便宜的粮食,让他们吃得饱饱的。”后来,小子路果真跑到百里之外,把米扛了回来。他的父母也终于吃上了真正的米饭。

后来,子路的父母去世了,他悲伤地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现在就是想为父母到百里之外去买米,都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千字文》出处: ——亲戚故旧 老少异粮

23.曲水流觞

这年的三月初三,天气特别晴朗。大书法家王羲之和朋友们来到兰亭,在溪水两侧席地而坐,把盛满美酒的酒杯放在水中,让它随着溪水向下流去,酒杯在谁的面前停住或打转,那这个人就要饮下这杯酒,再赋诗一首。这是怎么回事呢?

古时候,人们把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叫做上巳。三月初三多是巳日,魏晋时就把三月初三定为上巳节。

相传在上巳节沐浴能够祛除灾祸,因此人们总会在这一天,结伴到水边沐浴。后来,上巳节的习俗越来越多,王羲之与朋友在兰亭集会,曲水流觞,就是其中一种。

《千字文》出处: ——弦歌酒宴 接杯举觞

24.桑林祷雨

相传有一次,商朝大旱,连续五年颗粒无收。商朝的国君汤很着急,他和大臣们商量祭天,祈求降雨。

这一天,在桑林这个地方,商汤剪掉头发,绑起双手,把自己当作贡品,跪在祭坛上,向天神祈祷:“如果是我触犯了您,请您不要伤害我的臣民;如果我的臣民有错,请让我一人承担。请您不要因为我不够聪明,不够能干,就让鬼神来夺走我臣民的性命。”商汤的真诚感动了天神,一场大雨从天而降。

在古代,人们祭天、祭地、祭祖,希望能得到天地鬼神的庇护和保佑。祭天叫做祭,祭地叫做祀,祭祖叫做享。

《千字文》出处: ——嫡后嗣续 祭祀烝尝

25.三拜九叩

我们都听过“三拜九叩”的说法。那你知道“三拜九叩”是怎么回事吗?

一个人挺直上身跪在地上,双手拱起,然后头和手向下低去,一直低到跟胸口平行,这就是一“拜”。因为头没有碰到地面,所以“拜”又叫“空首”。

在“拜”的基础上,手不分开,放在地上,额头快速触碰手前的地面,再迅速抬起,这就是“顿首”,俗称“叩头”或者“叩”。“稽颡”是跟“顿首”近似的礼节,只是稽颡时,额头碰到地面后稍作停留。

一拜三叩,三拜就是九叩了。只有面对最尊贵的人物时,才能行“三拜九叩”的大礼。

《千字文》出处: ——稽颡再拜 悚惧恐惶

26.九方皋识马

春秋时,有个叫九方皋的人,能辨别什么样的马才是宝马。

秦穆公请九方皋为自己寻找一匹宝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了,对秦穆公说:“我在沙丘找到了宝马。那是一匹黄色的母马,您可以派人去取。”马取回来了,却是一匹深黑色的公马。

秦穆公很不高兴,对人说:“他九方皋连马的颜色和公母都分不清,怎么能辨别宝马呢?”有人劝说穆公:“九方皋关心的只是马的优劣,而不是马的颜色和公母。这才是真正的识马高手。”

后来,经过试验,这匹马果真是天下难得一见的宝马。

《千字文》出处: ——驴骡犊特 骇跃超骧

27.竹林七贤

魏晋时,有个叫阮籍的人。据说,他会使青白眼:要是遇见高雅的人,眼眶里只见黑眼珠,这就是“青眼”;要是遇到庸俗的人,眼眶里只见眼白,这就是“白眼”。

阮籍的母亲去世时,一个叫嵇喜的官员前来吊祭,鞠躬作揖,恭敬谨慎。但阮籍觉得嵇喜很庸俗,就用白眼看他。后来,嵇喜的弟弟嵇康抱着琴,提着酒也来吊祭。阮籍觉得嵇康是同道中人,一点儿也不庸俗,就用青眼看他。

当时,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和阮籍志同道合。他们不愿做官,经常聚在竹林下饮酒作乐,高谈阔论,特立独行,被称为“竹林七贤”。

《千字文》出处: ——布射僚丸 嵇琴阮啸

28.蒙恬造笔

蒙恬是秦国的大将军,相传毛笔就是他发明的。

有一次,蒙恬率兵讨伐楚国,到了一个叫做中山的地方。他发现这儿的兔毛质地很好,就把兔毛剪下来,插在竹管上做成毛笔。但是,兔毛有点硬,一点儿都不好用,他就把笔随手扔了。

过了一段时间,他无意中又看到了那只笔。捡起来又试了试,发现毛笔上的兔毛变白了,也软了,写起字来比上次流畅多了。原来,他当时恰好把笔扔到了一个石灰坑里,兔毛被石灰一浸泡,就变白变软变“听话”了。

蒙恬喜出望外,就把这个发现上报朝廷。从此,毛笔诞生了。

《千字文》出处: ——恬笔伦纸 钧巧任钓

29.任公子钓鱼

《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古时候,有位任公子。他想钓到大鱼,就做了一个大鱼钩,系在很长很粗的黑绳上,用五十头牛做鱼饵。然后他蹲在会稽山顶,把钓钩投到东海里。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任公子在会稽山上已经蹲了一年,一条鱼也没有钓到。

终于有一天,鱼竿剧烈地抖动了几下,就向大海深处沉下去。过了许久,任公子才看到一条大鱼翻出海面,掀起有会稽山那么高的海浪,整个大海好像都震动了,惹得千里之外的人都来观看。任公子费了很大力气才把大鱼拉上岸。

后来,他把鱼切成小块,晒成鱼干,分给了东海岸边成千上万的老百姓。

《千字文》出处: ——恬笔伦纸 钧巧任钓

30.白驹过隙

战国时期,庄子曾经说过:“人活在广阔的天地间,就像白色的小马驹儿在狭小的缝隙前跑过。时间快得惊人,你还没来得及把握,就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了。”

后来,人们就用“白驹过隙”来形容时间过得极快。既然生命这样短暂,那么,小朋友是不是要格外珍惜时间呢?

《千字文》出处: ——年矢每催 曦晖朗曜

31.“魁星”的由来

相传古时候,有个秀才叫魁星。他虽然长得丑陋无比,却才高八斗。有一年,他参加科举考试,得了第一名。

殿试时,皇上被他的长相吓了一跳,劈头就问:“你这麻脸是怎么了?”魁星从容地说:“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

皇上觉得这人怪有趣的,就又问道:“你这腿怎么瘸了呢?”魁星仍旧不慌不忙地说:“一脚跳龙门,独占鳌头。”

皇上很欣赏魁星的机敏,就又问道:“那你说如今天下谁的文章最好啊?”魁星随口就说:“天下文章属吾县,吾县文章属吾乡,吾乡文章属舍弟,舍弟请我改文章。”皇上不禁拍案叫绝,钦点他为状元。

后来,秀才魁星升天成了仙,化为北斗七星的前四颗星,分别叫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合起来还叫“魁星”。

《千字文》出处: ——璇玑悬斡 晦魄环照

32.“晦”和“朔”

庄子曾经说:“朝菌不知晦朔。”那么,你知道什么是晦、朔吗?

原来,古人发现月亮的变化有一定规律,它常常从暗到明、从缺变圆,再由明变暗、由圆变缺,周而复始。聪明的古人就用月来记录时间了,还起了一些有趣的名字:每月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都没有月光,于是分别叫朔和晦;每月的第三天,月亮出来了但不是很亮,就叫胐;每月的十五日,月亮最圆、最大、最亮,就叫望;十六日月亮开始变缺变暗,就叫既望,说明望已经过去了。

庄子的意思就是说:朝菌这种植物,生命很短暂,朝生夕死,即便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出生,也活不到下个月的第一天。

《千字文》出处: ——璇玑悬斡 晦魄环照

33.夜郎自大

汉朝时,在中国西南有几个很小的国家。其中,有个国家叫夜郎。夜郎与汉朝道路不通,很少有来往,所以,夜郎人一直都觉得自己的国家才是天底下最大的。

有一年,汉朝皇帝派使者出使西南。在接见汉朝使者时,夜郎国王一脸骄傲,不屑地问:“汉朝与我国比起来,哪个更大一些啊?”使者不禁偷笑,心里说:“你们与大汉比起来,也不过是一个县那么大,可真够孤陋寡闻的了!”

后来,人们就用“夜郎自大”来形容见识浅薄、自大骄傲的人。

《千字文》出处: ——孤陋寡闻 愚蒙等诮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2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