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其一和其二全诗(凉州词二首诗意)

关于《凉州词》

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虽然传世之作仅六首诗,但其《凉州词》却妇孺皆知,流传甚广。

《凉州词》有两首:

第一首:

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所见景物和特殊感受,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之中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表现了戍边征人有家难回和渴望得到关怀的哀怨。

凉州词(唐)王之涣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前两句描绘了黄河边上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神思飞跃,角度奇特,气象开阔。

首句选择由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的角度,写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和动人画面: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由近及远飞上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幽远深厚的静态美。

次句写边塞城池:傍着万仞高山有一座孤零零的边塞城池。塞上孤城在悠远的黄河和峻峭的高高山的反衬下,益加显得险要和孤危。

第三句转而描写羌笛声,边城里不时传来哀怨的羌笛声《折杨柳枝》。“怨杨柳”三字奇妙而意味深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杨柳”这一意象与离别关系密切,折柳赠别是悠久的传统,于是后来就有了幽怨哀伤的《折杨柳》的离曲,离别之人,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怨杨柳”之妙,妙在羌笛吹出的《折杨柳》的曲子哀怨多情,触动了戍边之人的离愁别恨,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怨情是如此的强烈的!“何须”的意思是是何必要呢,似乎是在劝说,不必如此哀怨,以此宽解之语委婉劝说,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引出下文点明主旨的句子。

“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能引发更多的联想,含义丰富,深化诗意:一是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怎么能令人哀伤?二是边地不宁,戍边不停,边地苦寒,没有春天,戍边将士离乡已久,不得回乡,怎么能不借幽怨的笛声表达自己无限的乡思离情?三是玉门关外远离内地,远离京城,远离皇帝,朝廷的关怀不会到达,何必去埋怨呢?

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那时的边塞诗大多表现出激昂向上的气概。本首诗,虽然描写了边地苦寒,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怨,但以“何须”来劝解宽慰,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

第二首:

第二首是一首叙事抒情诗,叙述了一位北方胡人首领到唐朝来请求和亲而未能如愿的事情,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异族之间的关系,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凉州词(唐)王之涣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开元年间,突厥首领小杀曾乞与玄宗为子,玄宗许之。又欲娶公主,玄宗只厚赐而不许和亲。后小杀问唐使袁振,袁振说:“可汗既与皇帝为子,父子岂合为婚姻?”后小杀遣其大臣颉利发入朝贡献,颉利发与玄宗射猎,时有兔起于御马前,玄宗引弓傍射,一发获之。颉利发下马捧兔蹈舞曰:“圣人神武超绝,人间无也。”后来玄宗为其设宴,厚赐而遣之,最终不许和亲。

诗的前两句单于来大唐求亲:突厥首领来到中原请求和亲,北望自己领土,看到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杀马登台祭祀,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后两句写求亲结果: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使者的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叙事中隐含微妙的心理活动变化,赞颂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借突厥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的故事反映了唐朝的强大,表达了民族自豪感。

通篇叙事,而且记叙的是朝廷之事,似乎与边塞诗的内容不相符,但却也是在朝廷中与塞外胡人之间的较量,实际是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边塞之争。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