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列传读后感(读淮阴侯列传的感悟)

近来读书,没了方向,不知应看些什么书。前些日子,见友人书架里有套唐浩明著的《曾国藩传》,便借来一读,其中曾文正公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里讲到,读书首先要读史,借前人教诲,故重读史记。又因近来兴趣所致,上下班路上常听韩信故事,便从《淮阴侯列传》读起。

韩信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传奇的一生,悲哀的一生。

他早期落魄,没有养家糊口的本事,寄友人家吃饭,被友人妻羞辱,遂与友人绝交;到城下钓鱼,得漂母舍饭,言后有重谢,遭漂母斥责;遇屠中少年,受胯下之辱,市人皆笑,以为怯。

他创业前期,无人赏识大材小用,从于项梁未得知名,追随项羽仅为郎中,投靠刘邦亦未得名,且险些丧命;得滕公救命,拜为都尉,并不重用;亡走之际萧何来追,以国士无双荐于汉王,至拜大将;斥霸王妇人之仁、失天下心,言汉王反其道行之,得天下心,举而向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汉王大喜,深感得信晚,遂用其计。

他出手不凡,屡建奇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先平定三秦,后擒获魏王;数万精兵奇袭井陉,置之死地背水一战,大破赵军,擒获赵王;采广武君计,遣书于燕,见而从风而靡;盛沙断壅,水淹齐军,斩将平齐。

他忠于汉王,使霸王恐惧,不用武涉之言,他信任汉王,面对蒯通“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的奇策,微微心动但肺腑言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倍义乎!”

他立下不世之功,以前锋之兵大破楚军,包围楚军之际,命汉军士卒夜唱“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的楚歌,使敌人思乡厌战军心瓦解,然后乘势出击,全歼敌军,迫使西楚霸王自刎垓下。

他以德报德以德报怨,以楚王之尊,召所从食漂母,赐于千金。见寄食友人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他功高盖主,却献友求生,被贬为淮阴侯;称病不朝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樊哙等为伍;与高祖谈兵,不识时务不看形势不矜己能,言己统兵多多益善;于天下大事已定之时,谋于陈豨,岂不反智,遂被萧何设计,赚于长乐宫,被吕后囚而杀之。

韩信的错误有三,一是不听蒯通之言、二是献出钟离眛之头、三是规劝陈豨谋反。正是这三点导致韩信一步步走向深渊,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下面我们一一述之。

不听蒯通之言

在蒯通劝说韩信拥兵自立之前,发生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件是韩信破齐七十余城后,使人言汉王刘邦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这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见使者后刘邦先是大骂,而后在张良和陈平的劝说下,派遣张良去立韩信为齐王,以让他发兵攻楚。

另一件是在龙且被杀后,项羽派盱眙人武涉去游说韩信反汉连楚,参分天下,原文是这么写的“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韩信拒绝了,理由很简单“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

这两件事情之所以重要,也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上级正处于危险境地的时候,作为下属不能立即发兵救援,反而挟兵自重要求封王,必然会给刘邦心理留下阴影,对韩信的忠诚度也要划上一个问号。另一个方面,武涉的游说传达了重要的信息,项羽可以和韩信联合起来,先打败刘邦后逐鹿天下。太史公把这两件事情安排在蒯通劝说韩信之前,窃以为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应该更有深意。

齐人蒯通游说韩信,用了三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相人之术。他对韩信讲,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既然是贵不可言,而且是在封侯的前提下讲出,那么只能是当皇帝了。第二个方法是分析局势。先讲刘邦智勇俱困的事实,再引出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的对策,后得出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的结论。第三个方法是讲行动和时机。此言贵能行之。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蒯通的说辞正确吗?韩信动心了吗?答曰,说辞中,除了相人之说是虚,其他所言皆为实,因为前面铺垫的两个事情都是例证,时机、局势都在韩信一方,如果他采纳了,恐怕中国的历史也要改写了。韩信也动心了,太史公在两人第一次见面的结尾时这样写到,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这9个字足以说明韩信内心是在斗争的,是矛盾的。那么,韩信为什么没有采纳蒯通的计策,拥兵自立参分天下呢?答曰,一是韩信和项羽一样也有妇人之仁,不忍心反汉。二是韩信认为自己功劳最大最多,汉王刘邦绝对不会夺取他的齐王之位。三是韩信自知自己是将才不是帅才,信心不足,不敢反汉。(第三点纯属个人猜测,史书没有言明)

献出钟离眛之头

钟离昧是霸王项羽手下的将领,和韩信也是好朋友,项羽被刘邦打败自杀身亡后,钟离昧逃亡到了楚国,这个时候是汉五年,正好是韩信被刘邦从齐王改封为楚王的时候,也就是说钟离昧跑到韩信的地盘避难了。《淮阴侯列传》记载,“汉王怨昧,闻其在楚,诏楚捕昧”。刘邦怨恨钟,知道他在楚国并下诏追捕。太史公写这一段时很有意思,后续按照常理应该写楚王韩信面对汉王下诏捉拿钟离昧的态度、想法和行动,可是紧跟着的却只有一句话“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写的是韩信到自己的封国后,带着卫队巡视各个县城,完全没有提及对待钟离昧事情。

到了汉六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采用陈平的建议,以巡游云梦泽的名义准备突袭韩信,韩信知道后打算起兵造反,然后自己又认为没有什么罪过,打算去谒见刘邦。这个时候,有人给韩出了个馊主意,让韩杀了钟离昧后去谒见刘。韩就去找钟商量这个事情,(个人觉得太史公写这段历史的时候,内心肯定有很多想法,想杀一个人讨好另一个人,还要征求下被杀人的意见,怎么看都不太正常),史记没记录韩是怎么说的,只记录了钟说的话,刘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杀了我也不会有好下场,你也不是厚道人。说完就自杀了,韩提头去见刘,被囚禁了起来,押送到洛阳后赦免了他,降为淮阴侯。

作为楚王,在自己没有罪行的情况下,杀了投靠自己的好朋友去见刘邦,犯了几个错误。一是不掌握刘邦的意图。二是杀友求生为人不齿。三是加重了刘邦的怀疑。在消除刘邦疑心这个关键问题上,韩信相比张良、萧何而言水平实在太差,说明他实在不懂得帝王心思,也为下一步被吕后诱杀埋下了深刻的伏笔。

规劝陈豨谋反

个人认为在汉朝建立后,韩信是不会选择谋反这条不归路的,原因很简单,在楚汉相持反叛最有利时动心而未反的他,实在没有必要在大势已定的情况下选择下下策。所以下面只以史书记载论之:陈豨被任命为钜鹿太守向韩信辞行的时候,韩信如此说教,你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之地,你是陛下信任宠信的大臣,如果有人告发你谋反,第一次陛下绝对不会相信,第二次就会怀疑,第三次必然大怒而兴兵讨伐,我在京城做内应,就可以取得天下。汉十年,陈豨反叛,韩信借口生病未随高祖亲征,并打算发动罪犯和奴隶袭击吕后和太子,形成内外呼应之势。因被家臣的弟弟告发,吕后用萧何计赚韩信进长乐宫,诱而杀之。

一代传奇名将韩信的低级错误,虽是普通人也一眼可见,一是不能顺应天下大势,反而逆势而为。二是缺乏识人之智,陈豨不是刘邦。三是不愿明哲保身,宁可自寻死路。

野史传说,汉朝建立后,刘邦曾许诺韩信“三不死”,一说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人不死,二说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兵器不死,吕后把韩信骗到长乐宫后,韩信对她说了三不死,吕后把韩信带到钟室,给他看了准备好的竹笼、围挡和竹签,然后对他说你站在竹笼里,麻布包围竹笼,削尖的竹签穿身而过,不见天不见地不见人不见兵器。死前,韩信喊出“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的时候,不知是否会想起刘邦三夺兵权的事情?

古人凭吊、感慨、评价韩信的诗句很多,录一首名气不大的李绅所写的《却过淮地吊韩信庙》,以为结束语:功高自弃汉元臣,遗庙阴森楚水滨。英主任贤增虎翼,假王徼福犯龙鳞。贱能忍耻卑狂少,贵乏怀忠近佞人。徒用千金酬一饭,不知明哲重防身。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