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讲2022生肖运势属虎

(新高考)2022
-2022学年上学期高三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月考备考金卷

历 史 (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合题目要求的。

1.《尚书汤哲》中载,成汤伐夏桀时,对不愿在农忙季节去征讨夏桀的土兵们说:“今尔有众,汝日: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据此可知,当时( )

A.小农经济已经出现 B.商取代夏是历史必然

C.转型速度加快 D.农业是重要经济部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成汤伐夏桀时,对不愿在农忙季节去征讨夏桀的土兵们说:‘今尔有众,汝日: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可知,士兵不愿在农忙季节去征讨夏桀,说明农业在人们的生活占据重要地位,是重要经济部门,所以D正确;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取代夏是历史必然”,所以B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转型,所以C错误。

2.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A.权威不断强化 B.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人们对于天的观念逐步淡化,即从歌颂天到不理天,反映出人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即人文意识不断增强,C项正确;权威呈现不断衰落的趋势,排除A;对天的观念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观的衰落,排除B;成熟的说法不能体现,材料也没有涉及到人性论,排除D。

3.以《诗经》中的词句互相酬答,是春秋时期各国往来的通例。当时诸国往来,每逢外交场合甚至作战,都会互引《诗经》作为风雅明礼的表现,而瞠目以对、不知所云者则被视为粗鄙无文。据此可知,当时( )

A.《诗经》是维系秩序的纽带 B.儒家思想最具影响力

C.文化认同意识较强 D.“百家争鸣”影响

【答案】C

【解析】《诗经》内容
西周的文化,春秋时期各国在不同场合以引用《诗经》为荣,不知《诗经》者往往被鄙夷,这说明当时周文化得到了认同,C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诗经》并不能维系秩序,排除A;B表述不合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未受到重视,排除;D与题无关,排除。

4.西汉初年,萧何死后,曹参为相,举事皆循旧例,无所变更。对于“文言刻深,欲务声名”的人,斥而不用;对于“谨厚长者”,给予提拔。当时老百姓歌颂道:“萧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一。”上述行举( )

A.旨在解决王国割据危机 B.反映了与民休息的理念

C.体现了小国寡民的追求 D.被当权者长期奉为信条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西汉初年的思想是黄老之学,提倡与民休息、休养生息,这是当权者的思想,故选B项;休养生息的不能解决王国割据问题,反而有利于王国割据,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休养生息,西汉不是小国寡民,排除C项;汉武帝继位后,放弃了黄老之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地位,排除D项。

5.唐代南、***塑像手法写实,表现了***衣质感。***衣着的覆盖面积极大地减少,胸膛、臂膀、手足等无不展现着一种美。材料说明,唐代***塑像( )

A.带动了市民文化的 B.折***教的主导地位

C.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D.已带有汉化的特点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风气,精神面貌开朗、奔放、活泼。***塑像以写实的手法展现着一种美,体现了唐明的时代特色,故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塑像艺术,与市民文化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塑像,无法体现***教当时是否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塑像“已带有汉化的特点”,故D项错误。

6.宋初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职官制度,省、部、、监只备员无职掌,而在正官之外别设差遣以掌其事,正官用以决定的俸禄,差遣才是的实际职务。正官有文、武两套资序,经渭分明,而差遣则较为复杂,有的专门委任文官,也可文武兼任。这套制度( )

A.利于加强对宋朝的管控 B.导致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C.提高了宋朝的行政效率 D.解决了与地方的矛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初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职官制度,这一做法使的权力不断被分化,这种分化事权的举措,有利于防止权力膨胀,利于加强对的管控,故A项正确;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是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守内虚外”等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宋初职官制度导致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这一制度中很多有俸禄、无具体职务,所以对于的行政效率提高没有促进作用,故C项错误;宋太祖实行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加强了集权,强化了对地方的治理,而材料只是涉及职官制度,不能得出解决了与地方的矛盾,故D项错误。

7.元朝时期,宣政院掌管全国***教事务并兼领吐蕃之地。宣政院下属的地方机构分为三道,皆由宣政院或帝师荐举,皇帝予以任命;低级地方可由当地僧俗首领按本地习俗自相传袭。朝廷这一做法( )

A.旨在建立 B.导致地方的实际权力增大

C.有效地缓和了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解析】元朝时期,宣政院属于机构,宣政院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道,其任免权在,低级地方可由当地僧俗首领按照本地习俗自相传袭,朝廷这一做法有利于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B项不合材料信息;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是否得到缓和,故C项错误。

8.宋代文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这一记载,反映了北宋的商业( )

A.江南经济的繁荣 B.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

C.城市的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D.市的启闭不再受严格管理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等信息可以看出,北宋时期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江南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活动时间上的突破,不是地理范围上的突破,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府对市的管理,排除D项。

9.朱熹说:“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据此可知,朱熹意在说明( )

A.体悟天理须得躬身实践 B.读书必须讲求循序渐进

C.儒学道统发展影响深远 D.理学以道德教育为目的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朱熹主张通过阅读大量的儒家典籍来明白天理,是对格物致知思想的表述,A正确;B属于材料的表象,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理学维护的,并非是道德教育,D排除。故选A。

10.明初以前,向朝廷进贡的茶是将采摘的茶叶制成茶饼,后来改为进贡茶芽。江西的茶农精心研究,制出了如铅山县河口镇的“河红”,婺源县的“婺绿”、义宁州的“宁红”等名茶,使江西茶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抢手货。材料说明了明初( )

A.商品经济发展促进茶业繁荣 B.江西制茶技术进步

C.制茶业出现生产关系的变革 D.江西是制茶业中心

【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说明明初江西地区改进制茶技术,由之前将采摘的茶叶制成茶饼,到后来改为进贡茶芽,研究出许多名茶,使得江西茶叶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抢手货,这体现了江西制茶技术进步,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商品经济发展与制茶业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只涉及制茶技术进步,没有涉及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并不能说明江西是制茶业中心,排除D项。

11.清道光年间,土兵的素质令人担忧,“游手失业,恒多窜人其中,甚至,烟瘾难支。”京城禁旅往往“三五成群,手提雀笼雀架,终日闲游,甚或相聚。问其名色,则皆为巡城披甲,而实未曾当班,不过雇人顶替,点缀了事。”这说明战争中国战败缘于( )

A.吏治 B.军备废弛 C.输入 D.观念落后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清道光年间士兵素质低下,游手好闲的失业者混入,京城士兵多为游手好闲之徒,这些现象反映出清朝军备废弛是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故选B项;材料的主旨是清朝士兵素质低下、军备废弛,吏治、输入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故排除A、C两项;材料未反映出思想观念落后
,故排除D项。

12.《马关条约》签订后,新竹秀才姜绍祖自散家财,招募义军,。苗栗秀才徐骧率义军与敌人浴血奋战,中弹跌倒时,仍然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这些旨在说明( )

A.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 B.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

C.是中国儒家思想品德的缩影 D.是顾炎武思想的主要表现

【答案】C

【解析】根据“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可以分析出这就是中华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大义,故答案选C;A项与本题无关;B项太绝对;D项错在,应该是亡天下,排除D。

13.《申报》曾发表时评指出:“驻扎日本之法德俄三国公使行文日廷,不准中地让与日本。中国若依此拒绝割地,中日必将重新开战。面对中日再动干戈,三国公使既有此论,未必肯袖手旁观”。上述材料反映出甲午战后( )

A.法德俄积极维护中国利益 B.清对列强抱有幻想

C.列强间既有勾结又有斗争 D.各国奉行门户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三国公使既有此论,未必肯袖手旁观”等信息可以看出,该评论认为俄德支持中国维护,说明当时清对列强抱有幻想,故答案为B项;法德俄是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是维护中国利益,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俄德法三国与日本的勾结,排除C项;门户是美国1899年提出的,排除D项。

14.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A.儒学地位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答案】C

【解析】1898年是戊戌变法之时,此时维新派宣扬维新思想,主张废除传统的科举考试,所以书上慨叹废除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但戊戌变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败,维新思想受到打击,所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又面临亏损。因此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当时政局的迅速变化,故选C;清末儒学的地位尚未被,排除A;根据该书商的经历并不足以说明列强的侵略加剧,排除B;清末西学尚未深入人心,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15.胡适在1918年《建设的文学论》指出:“今日的贫民,如工厂之男女工人,人力车夫,内地农家,各处大负贩及小店铺,一切痛苦情形,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由此可见,他主张( )

A.推进文学形式的创新 B.注重新旧文学的结合

C.文学应突出工农力量 D.对思想启蒙进行反思

【答案】D

【解析】根据“如工厂之男女工人,人力车夫,内地农家,各处大负贩及小店铺,一切痛苦情形,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可得出胡适认为现在的文学创造和思想启蒙过程中并没有把纳入其范围,因此他的主张是对思想启蒙进行的反思,D项正确;材料与文学形式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说要加强新旧间的结合,排除B;材料中除了工人农民外,还有小商贩,人力车夫等,故C项错误。

16.1926年7月制定的《目前农运计划》指出:在目前状况之下,农动发展应取集中的原则,全国除粤省外,应集中在湘、鄂、赣、豫四省发展;次则陕西、四川、广西、福建、安徽、江苏、浙江七省亦应以相当的力量去做。据此可知,当时( )

A.在农村地区力量较为薄弱 B.决定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C.调整策略以适应北伐需要 D.集中力量建立根据地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26年7月,正值的大时期,国民军出师北伐。制定《目前农运计划》,目的是集中力量在部分地区开展农动以支持北伐,说明适时调整以适应时代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在农村地区力量较为薄弱,故A项错误;在1927年秋收受挫后才决定进军农村,故B项错误;在1927年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后才大力进行根据地建设,故D项错误。

17.1927年11月,会议提出“没有工人阶级的和赞助,单纯的农民是不能最终胜利的”,因此必须要“使的城市能成为自发的农民的中心及指导者”。这表明当时( )

A.努力探索中国式的道路 B.坚持统一战线的独立性

C.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D.未找到中国的正确道路

【答案】A

【解析】材料“1927年11月”“使的城市能成为自发的农民的中心及指导者”体现的是大失败后,积极探索的出路,A正确;材料与统一战线无关,B排除;C是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积极探索,排除。故选A。

18.1931年~1934年中国钢铁业情况表单位:吨,根据如表可知,当时( )

年份

铁砂产量

铁砂及生铁输出量

钢铁消费量

钢铁输入量

1931

1840279

831652

804000

557625

1932

1839212

758441

404000

430655

1933

1903466

992521

694000

525673

1934

2135031

864107

770000

617726

A.中国工业失去发展空间 B.企业规模日益

C.实业无甚成效 D.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31年-1934年,中国铁砂产量逐年增加,铁砂及生铁输出量整体呈增长趋势,钢铁消费量总体趋势呈下降趋势,钢铁输入量呈上升趋势,综合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出口铁砂和生铁较多,对铁的加工能力不足,钢铁进口多,重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故可知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故D正确;材料只涉及钢铁行业,并不能代表工业,故A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判断企业的规模,故B错误;材料与实业无关,故C错误。

19.1935年3月中下旬,上海商界率先以“中日交涉迄今尚未解决”而“群谋”,上海商人的行动很快得到全国各地商人的遥相呼应,由此形成了一场全国性的运动。这场运动( )

A.开创了全国性洋货的先河 B.维护了和的利益

C.成为新的一部分 D.遭到了

【答案】B

【解析】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逐渐上升为中日,上海商界的行动得到全国各地商人的呼应,这有力的维护了和的利益,B正确;A中的“开创”表述错误,排除;新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题干没有涉及到对这一运动的态度,排除D。

20.据统计,三大战役共动员支前民工880余万人次,群众出动支前的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余副、牲畜260余万头、粮食4.25亿公斤。在千里运输线上,奔流着一支史无前例的支前大军,材料表明( )

A.农民成为战争的力量 B.取得了战略的胜利

C.农民推动了战争顺利开展 D.区的土地很成功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三大战役得到了群众(尤其是农民)的踊跃支持,结合所学可知,战争时期,在区广泛开展土地,因此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推动了战争的顺利进行,故选C项;才是战争的力量,而不是农民,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战略决战阶段的三大战役,而不是战略,故排除B项;战争时期,在区进行了“土地”,而“土地”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排除D项。

21.如图所示是1956年的漫画作品《让我们的矿山工厂欢唱,不许你们这些家伙怪叫》。漫画中,一边是一排高立的烟囱,烟囱里正冒着浓烟;一边是一排大炮,布条包扎的炮身上写着“US”等字样,炮口折断;中间是两个严阵以待的战士。该漫画的主旨是( )

A.激励中国抗美援朝将士的斗志 B.歌颂工业化的实现

C.揭示必然失败的命运 D.抨击对中国的外交孤立

【答案】C

【解析】漫画中,一边是一排高立的烟囱,烟囱里正冒着浓烟,象征着工业化的蓬展;一边是一排大炮,布条包扎的炮身上写着“US”等字样,炮口折断,暗示着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中间是两个严阵以待的战士,表明孤立、中国的失败,C合题意;抗美援朝在1953年时已经结束,故A排除;材料体现重工业的发展,没有歌颂工业化实现,故B排除;材料的主旨是揭示在必然失败的命运,并非押击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故D错误。

22.1971年,阿尔及利亚向递交提案,要求“恢复的一切权利,承认其的代表为中国在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的代表从它在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最终通过这一提案。这表明( )

A.新中国地位日益凸显 B.纷纷与华建交

C.中苏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D.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答案】A

【解析】恢复在的合法席位可以直接反映出中国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故A项正确;纷纷与我国建交出现在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中苏关系正常化开始于1989年,世界殖民体系瓦解于20世纪90年代,故B、C、D三项错误。

23.1997年,十提出:“建立保障体系,实现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和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保障。”这说明中国的保障( )

A.标志着市场经济的确立 B.成为基本的制度和公共品

C.促进城乡保障一体化的完成 D.确立了中国”福利”制度

【答案】B

【解析】材料“建立保障体系,实现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和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体现的是中国的保障是为经济发展及制度服务,成为基本的制度和公共品,B正确;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21世纪初,A排除;C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中国尚未建立“福利”制度,D排除。故选B。

24.1992年9月1日起,取消原油、成品油、钢材、生铁、铜、铝、锌,纯碱等计划外生产资料全国统一出厂价或销售限价。工业和生产资料方面,指令性计划已由过去的95%下降到10%左右,统一分配的生产资料由过去的256降到19种。由此可知,我国( )

A.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B.市场调节成分加大

C.完全放开了工业制成品购销价格 D.全面接轨世界经济

【答案】B

【解析】材料“计划外生产资料全国统一出厂价或销售限价。工业和生产资料方面,指令性计划已由过去的%下降到%左右,统一分配的生产资料由过去的256降到19种”体现了市场调节作用的加强,B项正确;21世纪初,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A项排除;材料是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C项排除;D项与此时期史实不。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3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城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初置。”《汉书·郑言传》载:“自元狩(汉武帝年号)之际,张骞始通西域;至于地节,郑吉建都护之号。”

材料二 汉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西域的莎车(西域诸国之一)等国在天山南道发动叛乱。《汉书·冯奉世传》记载,都护郑吉、汉使冯奉世等“遂以节(古代使节的权力凭证)谕告诸国王,因发其兵,南北道合万五千人进击莎车,攻拢其域。”

材料三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发生内乱,《汉书·西域传》载:“其后日逐王畔(叛)单于,将众来降,护郑善(西域诸国之一)以西使者郑吉迎之……是岁,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也。乃因使吉并护北道,古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

(1)对比《汉书》不同篇目对西域都护设置的相关记载,指出其异同,并谈谈你对记载差异的看法。(12分)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西域都护设置的作用与意义。(8分)

【答案】(1)异:《汉书》
西域都护建置的具体时间的记载有一些出入。同:西域都护管辖今地区,设置于汉宣帝时期,郑吉是第一位都护。看法:不同篇目中的“都护”管辖范围等具体的含义有所不同。

以下的回答阅卷时可给分:《汉书》中不同篇目的主题不同;撰写时不同地方资料
不同或材料过程中出现了疏误;在流传过程中因抄写、刊刻产生的讹误。

(2)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
,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地区的治理,促进统一多的巩固。西域都护设置在丝绸之路的要塞,有利于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中国和的经济文化。

【解析】(1)异:根据材料一中“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初置”“元狩(汉武帝年号)之际,张骞始通西域;至于地节,郑吉建都护之号”,以及材料三中“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都护之起,自吉置矣”可知,《汉书》
西域都护建置的具体时间的记载有一些出入。同:根据材料一中“宣帝地节二年初置”“至于地节,郑吉建都护之号”,材料二中“汉宣帝元康元年”“都护郑吉、汉使冯奉世等遂以节谕告(西域)诸国王”,材料三中“汉宣帝神爵二年”“因使吉并护北道,古号曰都护”等,从时间、地点和人物等方面分析可知,《汉书》中对西域都护设置的记载虽有出入,但都体现出西域都护管辖今地区,设置于汉宣帝时期,郑吉是第一位都护。看法:综合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篇目对西域都护记载的侧重可知,《汉书》作为史学专著,对同类问题的记载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不同篇目中的“都护”管辖范围等具体的含义有所不同(或《汉书》不同篇目的主题不同,撰写时资料
不同,材料过程中出现了疏误,流传过程中因抄写、刊刻等产生了讹误)。

(2)意义:根据材料一中“西城都护,加官”,材料二中“(都护郑吉命诸国王)发其兵,南北道合万五千人进击莎车,攻拢其域”,材料三中“(匈奴)将众来降”“郑吉迎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
,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地区的治理,促进了统一多的巩固;根据材料三中“(汉宣帝)使(郑)吉并护北道,古号曰都护”,从、经济、文化、交通和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西域都护设置在丝绸之路的要塞,有利于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国和的经济文化。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 近代中国的维新思想,是在侵略的不断加深和清王朝危机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产展起来的。由于中国之前的闭关,中国成了隔绝世界的孤岛,戊戌变以说是闭关以后,中国文化突然落伍,受的优秀必然奋起的抗争。另外,坚船炮利之失败,列强之集中环攻等,一些有远见的中国人就想来一番彻底的和维新。维新运动的代表首推康有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一个重要理论手法是仿洋改制,即提倡仿效外国变法,通过论述外国变法改制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的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指导。此外,康有为还运用了托古改制,这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促进了中国的思想。同时也吸引了一批要求革新的,成为他宣传变法的得力助手和推进维新的骨干分子。康有为本想利用托古改制减少变法阻力,提高自己的成望,吸引广大夫。但却事与愿违,他的托古改制理论不仅不能为多数士大夫所接受,反而招致士大夫阶层群起而攻之。

——摘编自江银曼《论戊戌维新的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维新出现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9分)

【答案】(1)背景:清顽固坚持,危机不断加深;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学东渐,资产阶级思想逐步传入;甲午战败,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危机加深。

(2)特点:仿洋改制;托古改制。

影响:促进了思想,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吸引了一批,为维新变法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其托古改制理论不能为多数士大夫所接受,引起士大夫们的反对。

【解析】(1)近代维新出现的时代背景,根据“是在侵略的不断加深和清王朝危机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产展起来的”可以得出清顽固坚持,危机不断加深;根据“坚船炮利之失败,列强之集中环攻等,一些有远见的中国人就想来一番彻底的和维新”,可以得出甲午战败,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危机加深;
所学可知,还包括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思想逐步传入。

(2)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根据“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一个重要理论手法是仿洋改制”“康有为还运用了托古改制”可以分析得出仿洋改制和托古改制。其产生的影响可以根据“这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促进了中国的思想”“同时也吸引了一批要求革新的,成为他宣传变法的得力助手和推进维新的骨干分子”“康有为本想利用托古改制减少变法阻力”等分析得出促进了思想、吸引了一批、有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根据“他的托古改制理论不仅不能为多数士大夫所接受,反而招致士大夫阶层群起而攻之”,可以分析得出其托古改制理论不能为多数士大夫所接受,引起士大夫们的反对。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随着大韩和相继成立,半岛从此走上了公开的道路,南北向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美苏矛盾和南北对立,使半岛局势不断恶化。1948年底到1949年6月,美苏先后宣布撤军,南北关系更加恶化,紧张局势在三八线持续了近一年之久,双方都宣布自己是代表半岛的唯一合法,并都要把对方作为实现半岛统一的第一步,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对峙导致武装冲突,战争不可避免。

材料二 在《
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说:“它雄辩地证明: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充分展示了中国不畏的钢铁意志,对中国和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争爆发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争胜利的意义。(8分)

【答案】(1)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南北两个对立,冲突不断;美国推行霸权,争夺和扩大在亚太地区的。

(2)提高了新中国的地位;打击了美国的霸权:巩固了苏联对北的控制;日本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半岛的局面与两极对峙。

【解析】(1)根据“美苏矛盾和南北对立,使半岛局势不断恶化”得出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南北两个对立,冲突不断;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还与美国推行霸权,争夺和扩大在亚太地区的有关。

(2)根据“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充分展示了中国不畏的钢铁意志,对中国和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新中国的地位;打击了美国的霸权:巩固了苏联对北的控制;这场战争也日本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半岛的局面与两极对峙。

(0)
上一篇 2022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