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风凛凛意思及出处(威风凛凛的意思是什么)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回,发生在董卓召集群臣商议罢黜汉少帝改立陈留王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董卓、丁原、吕布和李儒。原文如下:

(董卓)私谓李儒曰:“吾欲废帝立陈留王,何如?”李儒曰:“今朝廷无主,不就此时行事,迟则有变矣。来日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谕以废立;有不从者斩之,则威权之行,正在今日。”卓喜。次日大排筵会,遍请公卿。公卿皆惧董卓,谁敢不到。卓待百官到了,然后徐徐到园门下马,带剑入席。酒行数巡,卓教停酒止乐,乃厉声曰:“吾有一言,众官静听。”众皆侧耳。卓曰:“天子为万民之主,无威仪不可以奉宗庙社稷。今上懦弱,不若陈留王聪明好学,可承大位。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如?”

诸官听罢,不敢出声。座上一人推案直出,立于筵前,大呼:“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发大语?天子乃先帝嫡子,初无过失,何得妄议废立!汝欲为篡逆耶?”卓视之,乃荆州刺史丁原也。卓怒叱曰:“顺我者生,逆我者死!”遂掣佩剑欲斩丁原。时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李儒急进曰:“今日饮宴之处,不可谈国政;来日向都堂公论未迟。”众人皆劝丁原上马而去。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董卓进京后控制朝廷,并与李儒密谋打算罢黜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不过,董卓在与公卿商议此事时,遭到荆州刺史丁原的强烈反对。董卓企图当场斩杀丁原,不料李儒却发现在丁原身后站着一位怒目而视的将领。李儒唯恐有失,急忙出来圆场,丁原上马而去,董卓的图谋暂时受挫。此后,便由了李肃以赤兔马引诱吕布杀死丁原之死,董卓的阴谋也终于得逞。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文中提到的“威风凛凛”,意为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恐惧。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在这个情节中出现的董卓、丁原、吕布这几位人物,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我也在之前的文章中做过介绍。而这位李儒究竟是何许人也,很多读者或许并不清楚,这主要是因为这个人物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并非出现,有关他的记载出自范晔《后汉书》、袁宏《后汉纪》及张璠的《汉纪》当中,而且语焉不详。下面就根据相关史料对这个人物做 一个简单的记载。

首先是李儒的表字,这一点并不见诸史料,而是出自一篇名为《郃阳令曹全碑•碑阴》的碑文,上面提到:“征博士李儒文优五百。”由此可以得知,李儒的表字为文优,但其籍贯是哪里,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关于李儒在董卓专权时期的作用,《后汉书•皇后纪》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明年,山东义兵大起,讨董卓之乱。卓乃置弘农王于阁上,使郎中令李儒进鸩。”由此可见,李儒是鸩杀汉少帝刘辩的罪魁祸首。这一段史实后来也被《三国演义》作者纳入小说当中。

在《三国演义》中,李儒是在董卓被诛杀后死于王允之手。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李儒的结局却并非如此,且有些传奇色彩。按照袁宏《后汉纪》的记载,董卓被杀后,汉献帝曾下诏追究李儒的罪行。汉献帝的诏书是这样:“儒前为弘农王郎中令,迫杀我兄,诚宜加罪。”而李儒则回奏表示:“董卓所为,非儒本意,不可罚无辜也。”

那么,李儒的结局究竟是怎样的呢?张璠的《汉书》中有一段记载:“太常种拂与李儒战而死。”结合种拂的事迹来看,他是死于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李傕、郭汜攻占长安之际,这也就意味着李儒在逃过一劫之后又成了汉末朝廷的官员,与昔日的战友李傕、郭汜为敌,并为汉末朝廷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0)
上一篇 2022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