溘然长逝意思解释(溘然长逝是什么意思)

文字君(微信:zimeiti-sogou)近来听说小四要拍《爵迹》了,据传这部拍成电影的玄幻小说延续了小四一直以来的奢华风格,光是演员阵容就甩了其他片子几条街了。

虽说《爵迹》久久未完结成为了文字君(微信:zimeiti-sogou)心中的一大疙瘩,但是文字君(微信:zimeiti-sogou)依然为主角们至今活得好好的而感到庆幸。毕竟小四的小说里许多结局都很悲惨……

《梦里花落知多少》里男主角陆叙因为被人推了推脑袋死了,《悲伤逆流成河》里三个主角都自杀死了,最悲惨的莫过于《小时代》,一场大火把大部分的角色都烧死了……

其实,文字君(微信:zimeiti-sogou)最佩服的不是小四舍得让高颜值的主角们一死一大片,而是他总是能让他们死得花样百出,这也是文字君(微信:zimeiti-sogou)期待《爵迹》结局的原因之一(阴暗脸)。

不过,如果说想成为花样作死大赛的赢家,那么还真得好好向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取取经。

在英文里,无论是怎么死的,统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die,但用中文就复杂得多。

我们都知道,古代实行严格的君王制度,皇帝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但是在其之下还有数不清的皇亲国戚,而皇亲国戚之下又有王公大臣、士大夫阶层,之后才是小老百姓们。然而你知道等级森严,却不知道森严到连死亡都各有各的叫法。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礼记•曲礼》

影视剧里经常出现皇帝去世的时候,太监们一层一层的喊“皇上驾~崩~”。

那为什么要将皇帝的死称为“崩”呢?这是因为古代讲究君权神授,皇上是天子,那天子去世了,就像一直倚靠的大山突然崩塌了一样,是非常重大的一件事。

从周代开始帝王之死就称“崩”,诸葛亮《出师表》有“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意思是皇帝在临死前把重要的事寄托给了诸葛亮。除了驾崩之外,天子死还可以称“山陵崩”、“驭龙归西”、“晏驾”、“宾天”等种种别称。

其中“宾天”还可以用在其他身份尊贵的人身上。例如《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就有一句“忽见东府里几个人,慌慌张张跑来,说:‘老爷宾天了!’

/东府老爷贾敬宾天/

薨,念(hōng),是后妃、诸侯和有爵位的大官死时的专称。当然和崩一样,薨在应用时会用到组词,如薨落、薨奄、薨殁(mò)、薨殂(cú),但这些词通常指王侯之死,薨逝则指后妃之死。

清代皇室成员中,皇后和皇太后身故称“崩”,皇贵妃以下到嫔才称“薨”。而到嘉庆朝以后,嫔以下的宫人身故连“薨逝”都用不上了,改称“溘(kè)逝”。“溘”就是“溘然长逝”的那个“溘”,有忽然去世的意思。

身故之后应该用哪个字来描述死亡,是一件非常微妙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后妃来说,争得身前身后名,可是一件关乎面子的大事。

例如,嘉庆二年去世的仁宗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可能是由于当时太上皇乾隆还建在,礼部对于她的身故题奏竟然是“薨逝”而非“崩”。不过,也许嘉庆也不忍心看到自己的皇后受委屈,所以礼部题奏并没有影响喜塔腊氏得到货真价实的“崩”字,《后妃传》里关于喜塔腊氏之死记载的是“嘉庆二年二月戊寅,崩,谥曰孝淑皇后”。

/孝淑皇后/

而在古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则莫过于“卒”了,《公羊传•隐公三年》有载:“大夫曰卒。”所以“卒”一度曾是大夫死时的专称,但到了清代“卒”泛指有官职有名望的人逝世。不过,“卒”一般来说是指那些死得寿终正寝的。

《礼记•曲礼下》中说“寿考曰卒,短折曰不禄。”所以那些英年早逝的名士们在讣(fù)文上只能得到一个“不禄”。

如果不满二十岁就早亡的则曰“殇”,但相比之下,另外一个词也是形容未成年而亡的词更为流行,那就是“夭折”。而现在最常用的“死”则专指没什么身份地位的庶民之死。

能够寿终正寝当然最好,但人生在世,意外总是难免。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所以,古人还细心地为各种死法准备了不同的表述。

/司马迁/

例如“殉”这个字,背后就有一段细思恐极的故事。古代十岁为一旬,所以常有“年过七旬”,“八旬老者”的表述。而从“歹”的字多与死、坏或不吉祥等义有关。所以“歹”与“旬”联合起来就是表示“死者寿数”。这就意味着,在很久很久以前,“殉”的本义其实是根据死者寿数决定陪葬人数的陪葬制度。

还好殉葬制度后来被废除了,而今“殉”常用作为某项事业献身或丧生的意思,如为国家而死为“殉国”,为公务而死为“殉职”,为情人而死为“殉情”。

/殉情/

但如果不为了什么,只是运气不好碰上急病或者灾难而死,则称为“暴毙”或“暴亡”。如果为人所杀就称为“凶死”。古人也是厉害,连想不开自杀的情况也考虑到了,叫“自戕(qiāng)”。而这些死于非命的情况统统可以用一个“殁(mò)”来表示。

但如果你的身份比较特殊,是个宗教人士,那又是另一套尘世之外的说法。例如,佛教常将和尚逝世称作“圆寂”,这是梵语的意译,表示诸德圆满、诸恶寂灭,并以此作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

《水浒传》第一一九回中就曾写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但除此之外还有称“示寂”“坐化” 的说法。而藏之佛教中的喇嘛之死则称为“涅槃”,是梵语的音译。

道教中将道士之死称为“羽化”,“羽化”其实是形容一种蜕变的过程,《搜神记》卷十三中就有“木蠹(dù)生虫,羽化为蝶。”从道教的角度看,他们相信道士修炼到极致,就能跳出生死轮回、摆脱生老病死,是谓羽化成仙。

/日本整蛊游戏让人体验羽化成仙的感觉/

宋代苏轼《前赤壁赋》中的“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形容的就是这种状态。而“驾鹤西去”也是道教对死亡的一种避讳的说法。鹤作为一种吉祥的灵鸟,常与神仙相伴。所以“驾鹤西去”与“羽化登仙”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只是相比之下,“驾鹤西去”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即使是普通人,只要高寿而终都可以用这个词。

说了这么多,这些还都是书面语,口语里的说法就更多了,粗俗些的有“见阎王爷去了” 、“嗝儿屁着凉了”、“翘辫子”、“蹬腿儿”等等;也有委婉些的说法“撂挑子了”,意味着已经放下人生的重担不干了。还有些比较打趣的说法,例如“听蛐蛐儿叫唤去了”,就是说人已经入土与秋虫为伴了。是不是画风突然间就变得很不一样了呢?

(0)
上一篇 2022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