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原文及翻译(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中心思想)

用基于怀疑的创新性思维来学习九年级上册语文

我在加拿大教儿子学初中语文

第十八讲:我们读的不是诗,是豁达!

李白本来就不是一个哀婉幽怨的人,他喜欢波澜壮阔,豪情万丈。

我: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诗词三首》,看题目就知道,这里有诗有词。都是名家的佳作。李白的《行路难》、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苏轼的《水调歌头》。从创作年代和人物性格来看,可以说毫无共同点。为什么教材要把这三首诗词放在同一篇文章里面呢?

儿子:我看了预习提示和课后的思考探究,发现:积累拓展里面第五题已经解答了。就是这三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目的是让我们学会自我性格的塑造和修炼吧。

行路难,人生也难,但还是要鼓起勇气直面未来。

我:哦,果然哈,从诗歌的题目里面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吧。要是这么解读的话,就可以解释为:行路难提示我们要知难而上;刘禹锡提醒我们要懂得感恩;苏轼告诉我们要对未来充满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嘛)。

儿子:哈哈哈,还是你厉害。这也许就是豁达的内涵吧。

我:这一课虽然是讲读课文,但是其实自学起来也几乎没有难度。关于第一首《行路难》课后的补充材料以及谈论得很深刻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明确一些细节而已。

儿子:是的,也值得细细推敲一下。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唐宋诗醇》以为《行路难三首》皆天宝三载(744年)离开长安时所作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词语注释:

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箸(zhù):筷子。

“闲来”二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碧,一作“坐”。

“多歧路”二句: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安,哪里。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会,终将。

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济,渡。

翻译成白话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我:你完成得很好。但是想要了解这首诗的“妙处”,还需要我们像拍电影一样,详细地过滤一遍才行。

这首诗一共十二句,八十四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诗的一开头,“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注意这四个字:停,投,拔,顾),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

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姜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儿子:哈哈哈,这个微电影真是太精彩了。虽然很短,但是内容很多,情绪百转千回,就跟他的人生一样,起伏跌宕,充满了戏剧性。

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一首诗,告诉我们要“感恩”

我:刘禹锡这个人我们讲过,在学习他的千古名篇《陋室铭》时候,他比李白惨多了。

儿子:是啊,看注释,刘禹锡被贬官长达二十三年。但是他还是没有绝望,仍然要“长精神”,还要多谢白居易的同情和理解。

我:是啊。白居易是这样写他的:白居易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这是真的把他当朋友看。

儿子:创作背景

刘禹锡从小爱下围棋,与专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诏王叔文很要好。太子当上皇帝后,他的教师王叔文组阁执政,就提拔棋友刘禹锡当监察御史。后来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宝历二年(826)应召回京。冬天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词句注释

⑴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见赠:送给(我)。

⑵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⑶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冬应召,约二十二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二十三年。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

⑷怀旧:怀念故友。吟:吟唱。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⑸到:到达。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二十三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⑹侧畔:旁边。

⑺沉舟、病树: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⑻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⑼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2]

翻译成白话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我:那我们看到的诗句的表明好像有点儿勉为其难,但其实诗人的心中还是积极的正能量的东西多一些。何以见得呢?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

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

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这首词体现了苏轼苏东坡的又一个伟大的功绩

我:我以为苏轼的《水调歌头》只是豁达和憧憬,没想到放到文坛历史上来看,它的作用远远不止于此。

儿子:你是说课后知识点补充说的那个意思吗?他使词摆脱了对于音乐的依附,而成为一种新型的独立抒情工具,从而在题材、意境、手法等方面开创了的面貌,而其主要的方法就是“以诗为词”。

唉,其实这句话我不是十分懂!

我:要知道,宋词最初是来自民间的,尤其是娱乐场所,有专门的曲调让那些歌姬来唱的。有文人骚客现场作词,根据那些词牌名的固定格式,现场演唱。后来很多大文人也开始创作“文人词”,逐渐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系统。而苏东坡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受束缚,诗中有词,词中有诗;那种学贯古今的豪迈,质问天道人性的胆魄,使得他在诗词文坛上熠熠生辉。

儿子:我知道这首词非常著名。当今也是一首流行歌曲,邓丽君和王菲都唱得很出名。不过到底是因何而写,还真没研究过。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整体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我:原来是一首思念亲人兄弟的作品。

儿子:但是好像又不只是想念弟弟的感觉,还有很多想象和感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说的就不只是兄弟情谊了。还有那天上的宫阙,看似作者的想象,实则是一种期盼和愿景。真的是千古绝唱。

我:你能领略出来这些,说明你悟性很强。这首词通俗易懂,难的是与作者的情感共振。

儿子:

词句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丙辰:指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宫。

不胜(shèng):经不住,承受不了。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诗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弄,玩弄,欣赏。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一说何时。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亮)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但:只。

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共同,一起。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形容月亮。 [1] [2]

白话译文

丙辰年中秋,通宵畅饮,大醉而归,写了这首词——复有些思念弟弟苏辙。

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圆缺的规律呢?我举杯遥问苍穹。不知道天宫里,现在是何年月?我本可以和着这清风扶摇而上去问问故人,只怕高楼红墙、层楼叠榭,我经不住那高处的寒意。而那九天之上的风光又那里比得上此刻银光乍泄下,犹如宫娥起舞的影和这水波微荡的风呢?

流光瞬息,月儿从高楼檐角,又跳入满是雕花团簇的窗棂,盯着我这样辗转反侧的外乡之人看啊看。月儿呀月儿我可有哪里惹恼了你吗,不然为什么要在我与亲朋分别的时候格外的圆呢?哎!其实我也知道自古以来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难以求全。只望远方的亲朋都平安喜乐,哪怕现在隔着万水千山,沐浴在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们相聚时是一样的。

我: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这说明什么,你知道吗?

儿子:好的东西,自然是雅俗共赏,千古流传。

我:完全正确。

本课的学习思维训练:

1.弄懂教材选文的主要目的,除了艺术欣赏,还有人生教导隐含在其中;

2.这几位作者,是极具才华的人,但也首先是“人”,是人都有喜怒哀乐;

3.读诗知典故,品诗见人生。

(0)
上一篇 2022年3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3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