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摘抄加赏析(唐诗三百首赏析)

《唐诗三百首鉴赏》该书图文鉴赏本中所选诗歌都是唐诗中脍炙人口、妇孺能详之作,诗是好诗,赏析亦高雅成趣,同时书中还为每一首诗都配上了壮美幽深的水墨画,造成一种视觉和诗境上的通感,使唐诗之枝繁叶茂、波澜壮阔尽呈眼底,一览无余,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上的无限美感。

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唐诗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前言:

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唐朝的二百九十多年里,涌现出了大量诗歌名家,创造出了五万首之多的唐诗。它已经成为了传承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了解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渠道。古往今来,历代人吟之诵之,和古人一起体味人生的喜怒哀乐,感悟生活哲理,议论时弊……唐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如浩瀚的海洋,有数不尽的精神、文化珍宝期待着我们去发现、去采撷。

目前,社会上有大量的唐诗编本,而其中衡唐退士的《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的唐诗选本。然而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为当时社会风俗和诗家清规的限制,以“温柔敦厚”的中庸之道,来选择诗文。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都没有入选如《石壕吏》、《卖炭翁》等等,为了惠顾广大读者,我们继承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的精华,又参照多种唐诗编本,精选出了三百首唐诗,编成了这本唐诗大全集。目的在于为中学生、大学生、社会青年以及爱好唐诗的广大读者提供一本普及型读物,为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做出绵薄之力。

该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我们所选的诗都是为大家广为传诵的脍炙人口的佳作。如《静夜思》(李白)、《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相思》(王维)、《春晓》(孟浩然)、《石壕吏》(杜甫)、《江雪》(柳宗元)等。这些诗意境优美,韵律和谐。其中的名言警句颇多,如“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满城尽带黄金甲”,“人面桃花相映红”等等。

第二,所选诗的题材广泛。有描写自然景色的《望岳》(杜甫)、《望庐山瀑布》(李白)、《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有表现田园生活的《过故人庄》(孟浩然);有写送别友人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王维)、《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有写亲情的《游子吟》(孟郊),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兵车行》《石壕吏》(杜甫),……从边塞风光到乡野小景,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或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应有尽有。

第三,本书所选诗的诗人范围比较广泛。有大名鼎鼎的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也有鲜有人知的王侯、僧侣、歌女等。如黄巢、秦韬玉等。

第四,选择诗歌体裁全面。五言、七言的古诗、律诗和绝句以及乐府的名家代表作品均有收录。如五言古诗中有杜甫《望岳》、李白的乐府诗《将进酒》、王维的五律诗《山居秋暝》等等。

第五,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每首诗歌,我们在其后边加上了非常详细的注释和优美、实用的赏析。注释中包括有词、字意思的解释,诗中出现的典故故事等内容,力求使读者更快更好地理解诗歌。我们在鉴赏诗歌的内容中,涉及部分诗歌句子的译文和字、句运用起到的作用以及诗所表现的意境等等方面内容,信息含量大。同时,我们也给诗中的部分文字加上了注音,总之,我们以方便读者为原则,尽可能地为大家欣赏诗歌提供帮助。

第五,本书精选了二百多幅名家画作,图文并茂,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诗歌意境。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多家新作,得到了出版社和行内朋友的大力支持,在这里致谢。

鉴于编者水平有限,见识孤陋,文章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疏漏,敬请大家谅解并积极批评指正。

目录: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王绩

第3章 卢照邻

第4章 骆宾王

第5章 杜审言

第6章 苏味道

第7章 王勃

第8章 杨炯

第9章 刘希夷

第10章 宋之问

第11章 沈佺期

第12章 郭震

第13章 陈子昂

第14章 贺知章

第15章 张若虚

第16章 张旭

第17章 张九龄

第18章 王之涣

第19章 孟浩然(1)

第20章 孟浩然(2)

第21章 孟浩然(3)

第22章 李颀

第23章 綦毋潜

第24章 王昌龄(1)

第25章 王昌龄(2)

第26章 祖咏

第27章 王维(1)

第28章 王维(2)

第29章 王维(3)

第30章 王维(4)

第31章 王翰

第32章 李白(1)

第33章 李白(2)

第34章 李白(3)

第35章 李白(4)

第36章 李白(5)

第37章 李白(6)

第38章 李白(7)

第39章 王湾

第40章 崔颢

第41章 高适

第42章 刘长卿

第43章 杜甫(1)

第44章 杜甫(2)

第45章 杜甫(3)

第46章 杜甫(4)

第47章 杜甫(5)

第48章 杜甫(6)

第49章 李华

第50章 岑参(1)

第51章 岑参(2)

第52章 刘方平

第53章 裴迪

第54章 元结

第55章 张继

第56章 钱起

第57章 皇甫冉

第58章 贾至

第59章 郎士元

第60章 韩翃

第61章 司空曙

第62章 皎然

第63章 李端

第64章 柳中庸

第65章 戴叔伦

第66章 韦应物

第67章 卢纶

第68章 李益

第69章 于鹄

第70章 孟郊

第71章 杨巨源

第72章 武元衡

第73章 崔护

第74章 常建

第75章 张籍

第76章 王建

第77章 韩愈(1)

第78章 韩愈(2)

第79章 刘禹锡(1)

第80章 刘禹锡(2)

第81章 白居易(1)

第82章 白居易(2)

第83章 白居易(3)

第84章 李绅

第85章 柳宗元(1)

第86章 柳宗元(2)

第87章 崔郊

第88章 元稹

第89章 杨敬之

第90章 贾岛

第91章 张祜

第92章 刘皂

第93章 朱庆馀

第94章 李德裕

第95章 李贺(1)

第96章 李贺(2)

第97章 卢仝

第98章 徐凝

第99章 许浑

第100章 杜牧(1)

第101章 杜牧(2)

第102章 雍陶

第103章 温庭筠

第104章 陈陶

第105章 李商隐(1)

第106章 李商隐(2)

第107章 赵嘏

第108章 马戴

第109章 曹邺

第110章 罗隐

第111章 皮日休

第112章 陆龟蒙

第113章 韦庄

第114章 黄巢

第115章 聂夷中

第116章 张乔

第117章 曹松

第118章 韩偓

第119章 吴融

第120章 金昌绪

第121章 鱼玄机

第122章 郑谷

第123章 杜荀鹤

第124章 崔涂

第125章 秦韬玉

第126章 王驾

第127章 翁宏

第128章 唐温如

第129章 杜秋娘

第2章 王绩

词人名片

王绩(585—644)

字号:字无功,号东皋子

籍贯:绛州(今属山西)人。

作品风格:真率疏浅,质朴自然

个人简介:隋末唐初时诗人也是一名医生。15岁便游历长安(今西安),拜见当时的权贵大臣杨素,被时人称为神仙童子。大业元年(605),应孝廉举,中高第,授秘书正字,后改授扬州六合县丞。因嗜酒误事,被解职。唐武德八年(625)王绩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他性情旷达,嗜酒如命,贞观初期,太乐署史焦革善酿酒,王绩自求任太乐丞,后因焦氏夫妇相继去世,王绩弃官回乡。他心念仕途,却又难以显赫发达,便归隐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他被后人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文风清逸朴素,扭转了齐梁绮靡余风,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有《王无功文集》五卷本存世,卷中《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

秋夜喜遇王处士①

王绩

北场芸藿罢②,东皋刈黍归③。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注】

①处士,古代对有德才而不愿做官隐居民间的人的敬称。

②芸藿(huò):锄豆。芸,通“耘”,指耕耘。藿,指豆叶。

③刈(yì):割。

秋夜喜遇王处士

【赏析】

诗人厌倦官场的污浊风气,曾两次归隐。这首诗就描写的是诗人隐居生活的情景。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这两句叙述了“喜遇”的背景,即诗人在田地里耕作了一天。这里“北场”、“东皋”都是泛指诗人家附近的田地。这两句描写了诗人耕作于不同地点,耕耘不同作物,这些场景和作物的变化,在视野上给人描绘了一幅和谐而又有节奏的动感画面,体现了诗人耕作时的愉快心情。虽然诗人写的这两句平淡不加雕饰,但朴素而有节奏的诗句中,自然透露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这样轻松自由的环境也使诗人的心境也变得和谐平衡。

三、四两句“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描写的是和朋友李处士相遇时的自然风景。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两人相逢时,满月高悬天空,皎洁的月光照亮了夜路,田野上的飞萤,在两人周围飞来飞去。星星点点的萤光、明亮的秋月,把乡村夜景衬托得宁静而不单调,透着恬淡之美,别有一番情趣。上文我们提到,诗人见到朋友自当非常高兴,但是诗人没有在三四句中直接抒情表达这种喜悦。而是借助这些自然山村夜景和“相逢”、“更值”这些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句子,将见到朋友的喜悦和周围美好的风景融合到一起,让人身心都是快意舒适,使诗人和朋友相遇画面更加美好和生动。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语言质朴自然、清新流畅。在当时六朝靡丽诗风尚存的时代,可谓独树一帜。

王绩受老庄思想影响较大。他的不少诗篇虽然表现出了对封建礼教束缚的不满,但同时也流露出了消极遁世的思想,如上篇的《野望》。而他的这首诗清新明快、充满生活气息。该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北场”、“东皋”、“秋月”、“夜萤”这每处景物都饱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开头两句的美景是愉快的,后两句美景下的好友相逢更是喜上加喜,这种心情在字里行间跃然纸上。

从田园诗的发展上看,陶渊明的诗重点在写意,王维的重在创造优美意境。王绩的这首诗受到了陶渊明诗的影响,同时也可以说是王维田园诗的先声。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①,徙倚欲何依②。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③。

【注】

①东皋(gāo):指的是他的家乡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的一个地方。他的号东皋子,也是因常游此地而起。

②徙倚:留连,徘徊。欲何依:这是作者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达自己孤寂无依的惆怅心情。

③采薇:古人常常用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野望21

【赏析】

《野望》这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山村傍晚的秋景,在安闲的气氛中流露出了作者几分惆怅、孤独和抑郁心情。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这一句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画面,秋天的一个傍晚,作者独自一个人漫无目的地看着远方。这时诗人内心生出几分惆怅,作者化用曹操的“何所依”的意思,问自己“欲何依”,顺其自然地表达出了作者内心无所依靠的孤单。

下面四句写的是傍晚时,诗人看到的景象。树林中片片树叶已经枯黄,呈现一片秋天的萧瑟情景,落日的余晖照在层层的山峦上,越发衬托这份萧瑟。描述完这样静谧的景象后,作者又写到了两处动景,牧人放牧回来,猎人也骑着马满载猎物归来。这四句远景与近景、光和色、动与静完美结合,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一片安乐祥和的氛围。

但是诗人没有从这些美好的田园风光中得到安慰,他笔锋一转,在最后写到“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原来这些热闹的场景和诗人无关,场景中的人诗人也不认识,整首诗的感情又回到空寂无聊。这一静一动的对比,越发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苦闷。所以,最后诗人只有放声高歌排遣内心惆怅。

这首诗一改以往诗歌的浮华靡艳风气,文笔朴素,文风质朴,让人读来如沐浴清风,沁人心脾,简朴自然。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尾中间两联写景,前后两联抒情言事,经过情──景──情的结构,深化了诗文的意思,这正符合律诗的章法。而在当时,律诗这种新的体裁还尚未定型,所以,这首诗是现存唐朝最早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后人点评

《古唐诗合解》中王尧衢曰: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视此,则律中起承转合了然矣。

第3章 卢照邻

诗人名片

卢照邻(约632-约695)

字号:字升之,自号幽忧子

籍贯:幽州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作品风格:逻辑严密,诗文清峻

个人简介:唐高宗、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少时师从曹宪、王义方学习经史,才学广博。高宗永徽五年(654),任邓王李裕府典签,高宗乾封三年(668)初,调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离蜀后,身染风疾,居住太行山,因服丹药中毒,导致手足残疾。后迁至阳翟具茨山(今河南省禹县北)下。因为长期受病痛折磨,自投颖水而死。

曾著《五悲文》以自明。有集二十卷,又有《幽忧子》三卷,会编诗二卷。

长安古意①

卢照邻

长安大道连狭斜②,青牛宝马七香车③。

玉辇纵横过主第④,金鞭络绎向侯家⑤。

龙衔宝盖承朝日⑥,凤吐流苏带晚霞⑦。

百尺游丝争绕树⑧,一群娇鸟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侧⑨,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⑩,双阙连甍垂凤翼○11。

梁家画阁中天起○12,汉帝金茎云外直○13。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14?

借问吹萧向紫烟○15,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16,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17,好取门帘帖双燕○18。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19。

片片行云着蝉翼○20,纤纤初月上鸦黄○21。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22,娼妇盘龙金屈膝○23。

御史府中乌夜啼○24,廷尉门前雀欲栖○25。

隐隐朱城临玉道○26,遥遥翠幰没金堤○27。

挟弹飞鹰杜陵北○28,探丸借客渭桥西○29。

俱邀侠客芙蓉剑○30,共宿娼家桃李蹊○31。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32。

北堂夜夜人如月○33,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34,五剧三条控三市○35。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36。

汉代金吾千骑来○37,翡翠屠苏鹦鹉杯○38。

罗襦宝带为君解○39,燕歌赵舞为君开○40。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41。

意气由来排灌夫○42,专权判不容萧相○43。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44。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45。

节物风光不相待○46,桑田碧海须臾改○47。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48,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49,飞来飞去袭人裾。

【注】

①“古意”:是从六朝之后,诗歌常见的标题,表明这首诗是拟古之作。

②狭斜:指小巷。

③七香车:指由多种香木制作成的车。

④玉辇:本指天子乘坐的车子,用玉做装饰,这里泛指豪门贵族华丽的车子。主第:公主第宅。第,指官僚的住宅,皇帝赐给臣子的房屋分为甲乙次第。

⑤侯家:王侯之家。

⑥龙衔宝盖:车子支柱上雕刻成龙形,顶着车盖,像是龙口叼着车盖。宝盖,即华盖,古时车上用来遮阳避雨的圆形伞盖。

⑦凤吐流苏:车盖上凤凰的嘴上挂着流苏。流苏,用丝线或五彩羽毛做成的穗子。

⑧游丝:虫类吐出的飘在空中的丝。

⑨千门:指宫门。

⑩复道:又称阁道,是用木材架设在宫苑空中的通道。交窗:有花格图案的窗子。合欢:又叫绒花树、马缨花。这里指复道或交窗上的合欢花图案。

○11阙:宫门前的望楼。甍(méng):屋脊。垂凤翼:双阙上装饰的金凤,垂着翅膀。

○12梁家:这里指的是东汉外戚梁冀家。梁冀是汉顺帝梁皇后兄,生活奢华,曾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府宅。这里代指长安富豪之家。

○13汉帝:这里指汉武帝。金茎:铜柱。汉武帝刘彻在建章宫内立了一个二十丈高的铜柱,在上面放置铜盘,名为仙人掌,用来接露水。

○14陌上:本意田间,这里泛指路上。讵:同“岂”。

○15吹萧:这里借用了春秋时箫史吹箫故事。善于吹箫的箫史,和秦穆公的女儿弄玉结为夫妻,后两个人双双成仙。向紫烟:指飞入天空。

○16比目:鱼名。古人常用比目鱼比喻男女相伴相爱。

○17帐额:帐子前的横幅。孤鸾:象征独自居住。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

○18好取:希望,愿意。双燕:象征自由幸福的爱情。

○19郁金香:一种名贵的香料,传说产自大秦国。这里指帐子和被子都用郁金香熏过。

○20行云:这里指蓬松美丽的发型。蝉翼:古代妇女的一种类似蝉翼的发式。

○21初月上鸦黄:古代妇女在化妆时常常在额上用黄色涂一个月牙。鸦黄,嫩黄色。

○22妖童:泛指轻薄浮华子弟。铁连钱:指马身上有连环的钱状花纹。

○23娼妇:这里指上文中“鸦黄粉白”的豪贵人家的歌舞者。盘龙:一种钗名。屈膝:这里指车门上的铰链。

○24御史:官名,主管弹劾事情。

○25廷尉:官名,主管刑法。雀欲栖:暗指执法官门庭冷落,上句中的“乌夜啼”也是这个意思。

○26朱城:宫城。玉道:指修建得整洁漂亮的道路。

○27翠幰(xiǎn):车上镶的翡翠帷幕。幰,指车上的帷幕。金堤:坚固的河堤。

○28挟弹飞鹰:指打猎的场景。杜陵:在长安东南,西汉宣帝陵墓所在的地方。

○29探丸借客:比喻游侠杀人,帮人报仇。出自《汉书?尹赏传》:“长安中奸猾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贿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借客,指助人。渭桥,在长安西北,是秦始皇建造的一条横跨渭水的桥。

○30芙蓉剑:古剑名,春秋时越国铸。这里泛指宝剑。

○31桃李蹊:指娼家的住处。语出《史记·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2氛氲:香气浓郁。

○33北堂:指娼家。人如月:形容娼妓的美貌。

○34南陌:指娼家门外。骑似云:形容来的客人很多。北里:即唐代长安平康里,这里是妓女聚居的地方,因平康里在长安城北,所以又称为北里。

○35五剧:泛指许多交错的路。剧,交通要塞。三条:泛指许多通达的道路。三市:泛指许多市场。控:连接。

○36佳气红尘:指车马混杂的喧闹场景。

○37金吾:即执金吾,汉代禁卫军的官衔名。唐代设有左、右金吾卫,有金吾大将军。这里泛指禁军官员。

○38翡翠:本指翠绿的美玉,这里形容美酒的颜色。屠苏:一种美酒名。鹦鹉杯:即海螺盏,它是用南洋产的一种形状像鹦鹉的海螺制作的酒杯。

○39罗襦:丝绸短衣。

○40燕赵歌舞:战国时燕、赵二国歌舞最为兴盛。这里借指美妙的歌舞。

○41转日回天:指权势大得可以左右皇帝的意志。天,指皇帝。

○42灌夫:字仲孺,汉武帝时的一位将军,横霸颍川,好饮酒骂人,刚直任侠。因使酒骂座,后被丞相武安侯田蚡陷害致诛族。

○43萧相:指萧何,汉高祖丞相,高祖封功臣时居他为第一,武将们都很不高兴。

○44青虬、紫燕:均指好马。屈原《九章·涉江》:“驾青虬兮骖白螭。”虬:本指无角龙,这里借指良马。紫燕,骏马名。

○45五公: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这里指西汉张汤、杜周、萧望之、冯奉世、史丹。

○46节物风光:指节令、时序。

○47桑田碧海:即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48扬子:指汉代扬雄,字子云,在长安时仕途坎坷、不得意,曾闭门著《法言》、《太玄》。左思《咏史》诗:“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与。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49南山:借指避世隐居。

长安古意

弄玉

【赏析】

这首诗是初唐七言歌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卢照邻的代表作品。从汉魏六朝开始,有许多通过写洛阳、长安喧闹奢华的场景,来表现富豪权贵浮华生活的作品,而卢照邻在这首诗中采用传统题材,通过描绘长安城的车马、侍女、交通等现实生活场景,透视权贵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相互倾轧斗争的情况,讽喻了当世的奢靡黑暗的生活,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寥和悲愤,最后也揭示了世事变幻无常、荣华富贵难长久的生活哲理。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长安大道连狭斜”到“娼妇盘龙金屈膝”,首句就描绘了宽广的大道、交织错落的小巷,场面宏大。第二句主要描写了长安街上的名车宝马。第三句和第四句通过“纵横”、“络绎”两个词突出了车马川流不息,表现了富豪贵族们追逐享乐生活的人之多,速度之快。以上这四句,从空间上向我们铺展开了一幅繁华热闹的长安街景。“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两句表面上写的是物,实则是从时间角度来写,用车驾的忙碌借指富豪贵族们从早到晚忙于享受奢华生活。不仅人是匆忙的,就连长安城的景物也是繁忙、热闹的,从“百尺游丝争绕树”到“汉帝金茎云外直”,主要写了景物、宫殿和豪门住宅。“游丝”争抢着围绕大树,一群群“娇鸟”在花丛中不断地啼歌。游戏中的蜜蜂和蝴蝶在宫门处分来飞去,楼台五颜六色,阁道和木窗上都雕刻着美丽的合欢花。宫门的望楼和屋脊上到处都装饰着垂翼的凤凰。可见,诗人没有将笔墨挥洒在描述宫室建筑的宏大,而是用局部描写来透视全局的方法,通过描写“复道”、“交窗”、“双阙”、“甍”几处局部的事物,概写了整个宫殿的富丽堂皇。写到富豪的宅邸也是概括了豪宅楼阁的高耸。作者用华丽的辞藻、飞扬的笔墨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上层社会奢侈富丽的极乐世界。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即使在楼前望见也不知道彼此是做什么的,即使是在路上碰到,也互不认识。突出了豪门内侍女之多。接下来诗人仍然没有全面铺开写豪门内的生活,而是通过歌舞者的大段描写,来反应豪门贵族生活的状况。从“借问吹箫向紫烟”到“好取门帘帖双燕。”写的是富豪人家里的男女情爱。一个人打听到一个像“吹箫向紫烟”的弄玉那样美丽的姑娘,原来是贵族家的舞女,他爱恋这个舞女,希望能够和她像比目鱼、鸳鸯那样相伴,舞女内心也渴望着爱情,她憎恶帐前的孤鸾,想要用双燕代替。文中“何辞死”、“不羡仙”、“生憎”等词语表现了他们爱恋得狂热而痛苦。诗人通过这个舞女的一个小小的侧面,反应出皇宫贵族的生活概貌。接下来诗人写的是歌舞女子的居所,充满了郁金香的香气,而她们的梳妆(“片片行云着蝉翼,纤纤初月上雅黄。”),美丽的云髻,额上涂着明亮的雅黄,非常妖娆,娇羞妩媚。待她们打扮好了,便纷纷坐上香车,随着公子出去游玩了。最后以“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结束了对白昼里的长安城的描述。

第二部分从“御史府中乌夜啼”到“燕歌赵舞为君开”,共二十句,以市井娼家为主,描绘出了一幅各种人物纵情享乐,沉迷声色的夜生活。这部分开头两句活用了两个典故。即《汉书?朱博传》中说长安御史府中的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栖息,《史记?汲郑列传》中有廷尉翟公罢官后,门可罗雀。这两句暗示了执法门庭的冷落,狱史和廷尉对权贵公子的骄纵生活也无可奈何。“隐隐朱城”、“遥遥翠幰”的描写表明了黑夜降临,长安城里人们的夜生活即将开始。夜里的长安城,什么人都会出现,什么事情都会发生。“挟弹飞鹰”放荡公子或者“探丸借客”的不法之徒或者是“行侠仗义”的侠士,都聚集在了娼家。这里用“桃李蹊”代指娼家,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暗示那里别有一番热闹景象。日暮中,娼家里穿着“紫罗裙”美女到处都是,让人眼花缭乱;轻歌曼舞,充满“氤氲”之气。“北堂”娼家里的美女总是那样的青春美丽,来娼家的客人总是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中的“夜”、“朝”恰好和前面“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中的“朝”、“晚”连在一起,表现出了长安城中人们昼夜不停地享受玩乐,周而复始没有穷尽。“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这两句极言娼家之多。娼家多,来的人也很杂,不仅仅是上面说的那几类,还有禁军官员也来这里饮酒享乐,所以“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诗人在这里给我们描画出了一幅娼家的各色人物,在这里纵情声色、堕落陈腐的画面,诗人用刚劲的笔触透视了他们的穷奢极欲的丑态,这场面就像闻一多先生说的“颠狂中有战栗,堕落中有灵性。”

第三部分从“别有豪华称将相”到“即今惟见青松在”。这十二句开始写上层统治集团内部,除了追逐享乐之外,也在争抢着权力,文武权臣互相倾轧,这些将相豪臣的权力可以左右天子,豪臣之间互不相让。接下来诗人引用“灌夫”和“萧何”这两个典故既表示文臣武将骄横纵意,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的情况。“专权意气本豪雄”到“自谓骄奢凌五公”描写这些文武权臣们骄横肆意、大话连篇,得意到了极点的情景。可是“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这些繁华和荣耀不能恒久,朝夕之间,曾经华丽的殿堂,已经是人去楼空,只有青松还在那里。一切已经是物是人非了。“惟见青松”和上边奢华热闹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衬托了如今的寂寥和萧条。

第四部分是最后四句,以汉代穷居著书的扬雄自况,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前面写的长安城热闹非凡;这里写终南山内,寂寥非常。前面是纵情欢乐、争权夺利;这里是不贪图荣华富贵、年年岁岁扎在书堆中无欲无求。前者是繁荣富贵不能长久;而后者却能流芳百世(“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这些与前面所写的富豪贵族们的生活相对照,针砭当世,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对骄奢生活的批判和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和不平。

此诗为七言古体,用墨有重点,详略恰当,结尾发人深思,诗文场景转换自然且有节奏,虽有六朝铺陈华艳余风,但大体服从内容的需要,是一篇七古巨作。

后人点评:

胡应麟:“七言长体,极于此矣!”

第4章 骆宾王

诗人名片

骆宾王(约640—684以后)

字号:字务光

籍贯: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

作品风格:精工整炼

个人简介:唐高宗、武后时著名诗人、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七岁作诗《咏鹅》,在当时被称为“神童”。龙朔初,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官。后拜奉礼郎,为动台详正学士,因事被降职,从军西域,戍守边疆。后又入蜀平定蛮族叛乱。返京后,任武功主簿,后又入朝为侍御史。他被诬入狱,遇赦得释,调露二年出任临海县丞,后又弃官。徐敬业起兵讨武,骆宾王为其写讨武檄文,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

他的诗题材较为广泛,因才高位卑,常常抒发激愤心情。他尤其擅长七言歌行,排比铺陈、笔力雄健,其中《帝京篇》在当时被称为绝唱。他的五律也有很多佳作。现有《骆宾王文集》存于世。

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①,南冠客思深②。

那堪玄鬓影③,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咏蝉

【注】

①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②南冠:指囚犯。《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③玄鬓:指蝉。古代妇女常将鬓发梳成蝉翼状,称为蝉鬓,也叫玄鬓。所以玄鬓也代指蝉。

【赏析】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时任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议论政事,触忤了武后,被诬蔑贪赃罪,含冤下狱,当时他只有三十多岁。这年秋天,他在狱中听到蝉鸣有感而发,写作这首诗,表达自己心含冤屈,无处申诉的愁闷。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意思是,秋天里的蝉声鸣声不断,这让在监狱中的诗人越发愁闷。该诗以对偶句开篇,采用起兴的手法,用蝉声引出作者的愁思。蝉声响亮,越发让诗人心悸。

“哪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说的是秋蝉还能两鬓乌黑,在树上高唱。而诗人也曾斗志昂扬地高歌过,如今却因为仕途坎坷、重重遭难,最后落得个锒铛入狱的下场,早早地愁白了头发。蝉和人两相比照,诗人内心的悲凉心情自然流露了出来。诗人在这里用比兴的手法,把这份凄惨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更显诗人压抑的心情。“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卓文君曾因为司马相如不忠,而作《白头吟》:“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在这里诗人用“白头吟”一语双关,既表达自己内心愁苦以致白头,又表明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说的是因为白露打湿了蝉的翅膀,使蝉难以飞翔。阵阵的大风掩盖了蝉的鸣叫。这两句明是写蝉,其实是以蝉自比,写的是诗人自己仕途不顺,言论被压制。这里蝉和诗人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结合得圆润经典。

最后两句仍用秋蝉作比喻,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而有谁相信它的这份高洁呢?以此比喻诗人自己虽然洁身自好,有高尚纯洁的品性,而却不能得到人们的理解,反倒被诬蔑,进了监狱。诗人发出有谁能帮我伸冤的慨叹,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悲愤不平,希望能沉冤昭雪,同时,这其中也掺杂着无奈之情。

整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咏物抒怀,感情充沛,人和物在这首诗里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浑然天成。用典自然、恰当。

后人点评

《唐宋诗举要》云:“以蝉自喻,语意沉至。”

于易水送人一绝①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②,壮士发冲冠③。

昔时人已没④,今日水犹寒。

【注】

①易水:河流名,又称易河,在今河北省易县境内。易水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是战国时燕国南边的边界。

②此地:指的是易水岸边。燕丹:指燕太子丹。

③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著名的刺客。发冲冠:指头发竖起把帽子顶起来了,形容人非常愤怒。冠,帽子。

④人:有两种说法,一种单指荆轲,另一种认为指当时在场的人。没:同“殁”,指死去。

于易水送人一绝

【赏析】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时任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讽谏,触怒了武后,不久,便被诬入狱。仪凤四年(679),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这年冬季,他奔走幽燕地区,投身军幕,以报效国家。这首诗大概就写在这个时期,诗人在此诗中借咏史来喻今,描述自己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表达诗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感慨自己不能一展抱负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易水是作者送别友人的地方,在这里诗人很自然地想起了曾经发生过的重要历史事件,战国末年,燕太子丹复仇,派荆轲去刺杀秦王,燕太子丹、高渐离和宋意都身着白衣在易水河畔送别荆轲,荆轲在易水河边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壮士发冲冠”描述的是当时荆轲壮士不惜用生命报效国家的悲壮,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英雄荆轲的钦佩之情。这本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但是诗人只字未提送别时的悲伤、留恋而是直接写曾经荆轲送别这一场景,可见,诗人内心充满抑郁,单刀直入主题,为之后的抒情做铺垫。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由“昔时”自然引出“今日”,借史事抒发今情,曾经的知人善任的燕太子丹和忠心报国、英勇无畏的壮士荆轲已经不在了,只有易水还依然在流淌。这两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缅怀与仰慕,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内心抑郁难以申诉的痛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焕然一体,“已”、“犹”二字使句子的感情节奏变得舒缓,字句中渗透的悲哀、痛苦之情感人肺腑。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从该诗的题目上看是一首送别诗,但从内容上看,我们也可把它归为怀古诗,骆宾王仕途不顺,怀才不遇,内心有忠心报国,一展宏图的满腔热血却无处挥洒,送别时怀古伤今,有感而发,用诗文畅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向友人一吐心中的苦闷。整首诗笔调苍凉,寓意深远,充满了深沉和苦闷的感情。正所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诗人在诗文中抹去了送别友人的客套话,而直抒胸臆,向友人一吐为快,可见,这位友人也是诗人的一位至交。

后人点评

《诗境浅说续编》评论:“此诗一气挥洒,怀古苍凉,劲气直达,高格也。”

第5章 杜审言

诗人名片

杜审言(约645—708)

字号:字必简

籍贯: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后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作品风格:朴素自然

个人简介:他是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元年(670)及进士第,曾任隰城尉、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698),因事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后又被武则天召用,任著作佐郎。中宗神龙元年(705),因攀附张易之而被流放岭南,次年,被赦。后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

他曾和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全唐诗》仅存其诗一卷。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①,今春花鸟作边愁②。

独怜京国人南窜③,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

①迟日:春日。《诗经·七月》中有:“春日迟迟,采繁祁祁。”悲昔游:诗人曾经游览的地方,因为放逐而再次经过这里时,心情悲伤。

②边愁:因被流放边远地区产生的悲伤心情。

③京国人:指诗人自己。诗人被贬出长安。

渡湘江

唐中宗时杜审言被流放到南方偏远的峰州。他在渡湘江南下时,正是万物复苏的春季,诗人触景生情,悲从心来,写下了这首诗。

“迟日园林悲昔游”,写诗人看到眼前的春景回想起曾经在此春游的情景。当年,诗人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游历园林,当是心旷神怡,然而今非昔比,现在重来此地,自己的处境已经是一落千丈,古今对比,使诗人本来就悲伤的心情,更添一层愁绪。

“今春花鸟作边愁”,诗人从过去的追忆转到现实。春天里鸟语花香自当是让人心情舒畅,然而,大好春光,诗人是无暇欣赏了,因为此时的诗人正在流放边地的途中。这美景使诗人更加伤心。“花鸟”和“边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花鸟的热闹氛围反衬了诗人流放途中的凄苦心境。

“独怜京国人南窜”,这句话起承上启下作用。上两句,追忆和写景都是悲愁,悲愁的原因就是这句话。下一句诗人为江水北流而感叹,也是因为这一句引发的。这一句是诗的中心。

“不似湘江水北流”,最后一句扣题,用“水北流”反衬上一句的“人南窜”,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哀苦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的思念之情。诗人绵绵的愁绪就像是湘江水一样源源不断而来。结尾意蕴悠远,耐人寻味。

这首七言绝句,成功地运用了反衬和对比的手法。通过层层的对比反衬,把诗人内心的愁苦表达得真切生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后人点评

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初唐七绝“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

第6章 苏味道

诗人名片

苏味道(648—705)

籍贯:赵州栾城(今属河北栾城)人。

作品风格:清丽挺秀,绮而不艳

个人简介:苏味道少有才华。20岁中进士,先为咸阳尉,苏味道受吏部侍郎裴行俭的赏识,并随其两次征讨突厥,任书记。武后时居相位多年。当时政局复杂,他为明哲保身处事模棱两可,时人称其为“苏模棱”。后因攀附张易之兄弟,被中宗贬为眉州刺史并卒于任所,终年58岁。

其诗文多为应制之作,浮艳雍容。青年时与崔融、李峤、杜审言合称初唐文章四友。他推动了唐代律诗的发展。著有《苏味道集》已佚,所作诗今存十六首,载于《全唐诗》。

正月十五日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①,星桥铁锁开②。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③,行歌尽落梅④。

金吾不禁夜⑤,玉漏莫相催⑥。

【注】

①火树银花:形容树间点缀的夜灯发出灿烂灯光的样子。

②星桥:点点灯光掩映下的城河上的桥。铁锁开:唐朝都城有宵禁的规定,这夜消禁,铁锁打开,让人通行。

③游妓:歌女。秾(nóng)李:《诗经·何彼秾矣》中有:“何彼秾矣,花如桃李。”这是用桃花和李花的艳丽来形容妇女容颜服饰的美丽。

④落梅:这是古曲调名。汉乐府《横吹曲》中有《梅花落》。

⑤金吾:官职名,指负责防守京城的官员。

⑥玉漏:指用于计时的漏壶。玉,形容漏壶的华美。

正月十五日夜

正月

【赏析】

据《唐两京新记》和《大唐新语》所记载的,每年元宵节时,长安城里都要三天的放花灯,夜间不戒烟,这时看灯的人非常多,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快乐中。这首诗就是描写的长安城里元宵夜繁华热闹的景象。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这句话的意思是,正月十五日夜里灯火通明,烟花灿烂;在灯光掩映着城河桥,城门上的铁索已经打开。“火树银花”形容了元宵夜里灯火灿烂美丽,灯光错落,洒落在街道上、树上、桥上,整座城市好像在一片花的海洋里。一个“合”字用得很妙,表明了到处都是这样灿烂美丽。让人无限欣喜。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诗句“绿树村边合”中的“合”,和本首诗中的意思相同。平日里城河上那座黑沉沉的桥在元宵夜里也在灯光的点缀下分外美丽,望去如同天上的星河。“火树”“银花”“星桥”这些都描写的是夜晚的灯光,诗人在开始概括了长安城里的大概情况,然后,从第三句开始下面开始具体地描写节日盛况。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写了节日里长安城内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这句话的意思是,马蹄过后尘土到处飞扬,空中的明月好像追随着行人。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这两句描写的是灯火通明的城里到处都演奏着热闹的歌舞。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美丽的歌女们都打扮得非常漂亮,一边走,一边吟唱着《梅花落》。“皆”、“尽”两个字极言美女歌舞之多,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人歌舞升平、热闹繁华的景象。

长安城里的元宵夜,到处都是愉快的百姓,到处都有美丽的花灯,优美的歌舞,真是美不胜收,观赏不尽。快乐的时光总是显得很短,不知不觉中便到了深夜,但是人们仍然恋恋不舍,希望元宵之夜不要这样飞快地过去。“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描写的就是人们普遍的一种对元宵夜愉快时光留恋不舍的心态。意思是这夜里城内消禁,我们可以通宵欢娱,记时的玉漏千万不要催着天明。以此结尾,言尽而意未止,余韵犹存,给人留下很大的遐想空间。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把元宵夜里的长安城写得灿烂辉煌,盛况非凡,表现了当时人们安居乐业,一片祥和的境况。该诗文的字字句句中都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满是节日的繁华。

第7章 王勃

诗人名片

王勃(650—676)

字号:字子安

籍贯: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

作品风格:清新流畅,质朴自然

个人简介: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祖父是隋朝时学者王通,叔祖是唐朝诗人王绩。自幼聪颖,好写作诗赋,被当时人称为神童。高宗乾封元年(666)科试及第,被授予朝散郎一职。当年,又被沛王李贤征招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为作《檄英王鸡》,被高宗逐出王府。总章二年(669),王勃离开长安,游历蜀地。咸亨三年(672)王勃返回长安,第二年,王勃做了虢州(今河南省灵宝县)参军。不久,王勃因罪被判死刑,后又遇大赦得免一死。但王勃的父亲却因此事而被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秋,王勃从龙门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亲。在途径洪州时,遇到滕王阁大宴,并在那里写出了《滕王阁序》这一名篇。第二年在去交趾渡海时,不幸溺水而亡,年仅二十七岁。

他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著述很多,曾撰有《汉书指瑕》十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舟中纂序》五卷等,但都已佚失。现存有《王子安集》,收录有诗、赋、文、序等,诗文多为五律。王勃主张文学实用,他一改上官仪绮丽的诗作风格,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扭转当时诗文绮靡风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①,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②,山山黄叶飞。

【注】

①悲:怀想。

②高风:指秋风。

山中

【赏析】

这是一首旅愁的诗,大约作于诗人被废斥后,游历蜀地这个时期。内容充满了思念家乡之情。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意思是,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诗人在这有万里之遥的他乡一直思念着家乡。这两句中“长江”和“万里”是从空间上表述自己远在外地他乡,归家的路途遥远。“已滞”和“将归”是从时间上表明作者长期滞留他乡,还没有归去。“悲”和“念”则是直接抒发游子思乡之情。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这一联是通过写景,表达自己内心因思乡而凄楚的心情。这是诗人在山中望见的秋景,秋季里的秋风萧瑟、山山的黄叶飘零。这些景物描写,既是景物的实际描写,同时也表现的是诗人内心的萧瑟、凄凉。正因为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所以,内心因为思念家乡而分外悲凉,又看到了秋天万物衰落的秋景,更增添了诗人思乡的愁绪。结尾这两句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而王勃还有一首和这首极为相似的描写游子思乡的诗,《羁春》:“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只不过这首诗写的是在春季时羁旅愁思。

后人点评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寄兴高远,情景具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①

王勃

城阙辅三秦②,风烟望五津③。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④。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⑤。

无为在歧路⑥,儿女共沾巾。

【注】

①杜少府:杜是人的姓名,少府是官职名,为唐朝的县尉。蜀川:指今四川崇州,又有作“蜀州”,但据《新唐书?地理志》中记载:蜀州,“垂拱年析益州置”。而垂拱二年时,王勃已经去世十年了,所以,应为“蜀川”正确。

②城阙:指长安城。三秦:古时为秦国,秦国灭亡后,项羽把这里分为塞、翟、雍三部分,分给秦国三个降将,所以称为“三秦”。这里泛指长安城附近地区。

③五津:指四川岷江古时的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五个著名的渡口。这里用五津代指四川。

④宦游:在外做官。

⑤比邻:邻里,乡里。

⑥歧路:告别、即将分离的地方。古人送行,常常在大道的岔口处分手,告别的地方被称为歧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也是送别诗中的经典作品。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第一句“城阙辅三秦”指的是三秦之地保护着长安城。点出了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意思是在遥望烟云缭绕、辽阔无边际的蜀地。这指出了友人杜少府即将去的地方。本来两个毫无关系的地方,因为送别联系在了一起。诗文开头没有提离别,但是,通过对这两个地方的描绘,自然流露出了诗人对朋友远去他乡的不舍和伤别之情。开头这一联给我们展现了壮阔的境界,这样的意境和一般诗文的表现伤感离别意境的诗句有所不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时的情谊如何?然后诗人顺着这句诗开始抒发离别的伤感,但是,诗人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以一句“同是宦游人”从侧面表达这种不舍,诗人抑制住了内心的感伤,转笔说不必太伤感了,我们都是在外漂泊任职的官员,离别是寻常的事情。以此自慰。

接下来,诗人写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整个感情基调变得爽朗、豪迈。即使是相隔很远我们还是知己,即使在天涯海角我们之间的感情也还像邻居一样亲近。那么,长安到蜀地的距离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充分表现出了诗人豁达和大气,不拘泥于儿女情长,其中壮阔的气势、爽快的声音,让人读来开阔明朗。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必在告别的地方,像小儿女那样泪流哭泣。这一联总结是第三联的结果。既是对朋友杜少府的娓娓叮咛,也是自己心迹的告白。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离别诗,离别诗有惜别和壮别之分,而以惜别居多,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这首诗一改离别诗惯有的酸楚、伤感,而是用质朴自然的感情,奔放横溢言辞,把离别写得很真挚、旷达,让人耳目一新,属于壮别,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也和这首诗一样是壮别诗。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了经典名句。

后人点评

《批点唐音》云:读此诗“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

滕王阁诗①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②,佩玉鸣鸾罢歌舞③。

画栋朝飞南浦云④,珠帘暮卷西山雨⑤。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⑥,槛外长江空自流⑦!

【注】

①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边,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②江:指赣江。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③佩玉鸣鸾:指贵族身上佩戴的玉和贵族车子的马勒上挂的铃铛。

④画栋:指滕王阁中雕画的栋梁。南浦:指送别的地方。

⑤西山:山名,在今章江门外三十里。

⑥帝子:指滕王。

⑦槛:栏杆。

滕王阁

【赏析】

王勃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南下,前往南海交趾看望父亲,在途径洪州(今江西南昌)时,恰遇洪州都督在滕王阁的宴会,于是在滕王阁宴中作《滕王阁序》,而《滕王阁》诗是《滕王阁序》的结尾。

第一句“滕王高阁临江渚”,描述了滕王阁挺立在赣江边上,和江中的小洲相对,衬托了滕王阁建筑的雄伟壮观。

第二句“珮玉鸣鸾罢歌舞”,遥想当年歌舞结束后,贵族们离开的场面,他们身上佩戴的玉和车上的銮铃不断地叮当作响一片热闹繁华。由宴会后的盛况能让我们联想到当时宴会上的情景又是多么的热闹。盛会之后,滕王阁又变得安静了。

接着“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描写的是滕王阁的静景。“画栋”周围缭绕着朝云,“珠帘”卷着西山的暮雨,美妙地展现了建筑的华美和自然的美丽,勾勒出了一幅绝美的画卷。所以,韩愈曾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道:“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续之,以忘吾忧。”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描绘的是白云的影子映在潭水上,影影焯焯,悠闲自在。就在人们陶醉在诗人烘托出来的悠闲恬静氛围中时,诗人惊起一笔,“物换星移几度秋”景物在不断地转换,日月星辰在不停地移动,不知不觉中几个春秋已经流逝。表明了时间如白驹过隙,过的飞快。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两句既承接了上句时空久远的意思,又和首句相照应,发出当年建造滕王阁的滕王哪里去了一问,其实当时,滕王元婴因为奢侈无度,已经被贬到滁州去了,滕王已经无法享受到阁楼中的舞乐了,现在只剩下栏杆外的江水依然在滚滚流动,成为了历史的见证。抒发了荣华富贵,过眼烟云,难以长久,而只有宇宙永恒的人生感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一句的意境可与李白的“唯见长江天际流”相媲美。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整首诗写得苍劲有力,用词含蓄凝练。同时最后用一个对偶句,一开一合结束全篇,而一般对偶句都是并列用在诗的中段的,而王勃能灵活地运用到结尾,并且用得自然不突兀。由此可见,王勃文学功底之深,文学运用之娴熟。

后人点评

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价说:“初唐短歌,子安《滕王阁》为冠。”

第8章 杨炯

诗人名片

杨炯(650-692)

籍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

作品风格:文风雄健,有气魄

个人简介:高宗显庆六年(661),杨炯被举为神童,在上元三年(676)他考科举及第被授予校书郎,年仅十一岁。永隆二年(681)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但因恃才傲物,武则天当政时的垂拱元年(685),杨炯被降为梓州司法参军。如意元年(692)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所以,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他是初唐四杰之一,擅长写五律。和其他三杰一样,主张诗文风格“雄健”、“骨气”,反对齐梁时宫体诗的绮靡诗风。有诗文《杨盈川集》流传于世。

从军行①

杨炯

烽火照西京②,心中自不平③。

牙璋辞凤阙④,铁骑绕龙城⑤。

雪暗凋旗画⑥,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⑦,胜作一书生。

【注】

①《从军行》: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内容多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②烽火:古代边防军事通报信息的信号。从边境到内地,沿途建筑烽火台,在台上放置干柴,一旦发现敌情就在台上点火来报警。并根据敌情的缓急,点燃不同的炬数。照西京:指报警的烽火照到了长安,这暗示着敌情非常严重。西京,指长安。

③不平:无法平静。

④牙璋:一种调兵的符牒。由凹凸两块组成,朝廷和主帅各拿一个,两个相合的地方为齿状,所以成为牙璋。在这里用牙璋代指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是汉代的宫阙名。汉武帝建设的建章宫上装饰有铜凤,所以称为凤阙。后来以此泛指帝王宫阙。

⑤龙城:是匈奴名城,汉时匈奴大会祭天的地方,故址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东。这里泛指敌方要塞。

⑥凋:原意指草木凋零,这里指失去了鲜艳的颜色。

⑦百夫长:泛指低级武官。

从军行

【赏析】

根据《旧唐书·高宗纪》中记载,此诗记录的是永隆二年(681),西北突厥部族进军唐朝固原、庆阳一带地区,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征这一事件。描写了一个年轻的读书人从军征战边塞的整个过程。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意思是边防的烽火已经照耀到了京城,我心中因此难以平静。这两句交代了事件的背景。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形容边境紧急情况,而是通过“烽火”这一事物表现了边防的紧急。并且后边用一个“照”字突出了这种紧急氛围。因为“烽火”的原因,引起了年轻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心中一时难以平静,希望征战疆场,保家卫国。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这首诗短短四十字,主要抓住边防紧急、辞京、到达边境、征战沙场这几个环节的关键片段,完整地写出了一个书生参战过程,并将战士内心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表现得淋淋尽致。整首诗语言凝练,节奏明快,感情充沛,激情豪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不仅句子和句子之间对仗,而且,同一句子中,词语和词语之间也有对仗。使整首诗节奏感强并交代的是军队奉命征战,军队迅速地到达了前线,包围了匈奴。“牙璋辞凤阙”写得非常庄严、隆重,表现了出征将士身担重责,内心怀有崇高的使命感。“铁骑绕龙城”中的“铁骑”突出了军队的强大,充满战斗力。这里的“龙城”并不单指这个地方,而是泛指敌人所在地,这个词语烘托了战争气氛。“绕”字写出了当时战场上的形势。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这写的是军队作战中的情况,大雪弥漫,天空黯淡,军旗因此变得不再鲜艳,狂风呼啸和战鼓声掺杂在一起。这两句诗一句是从视觉上,一个是在听觉上描绘了战场上情况,“雪暗”、“风多”交代了战场上的恶劣环境。“凋”和“杂”烘托了当时战场上激烈的战场氛围。而“旗”和“鼓”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风貌。

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直抒胸臆,抒发从军的书生甘愿投笔从戎,征战沙场、保家卫国的豪情。很有气势。初唐时,文坛上依然有浓重的绮靡之风。而杨炯这首诗能写得如此豪迈、雄健,堪称是对诗风的开拓和创新。

后人点评

《唐诗广选》蒋正舒曰:“三四句实而不拙,五六句虚而不浮。”

第9章 刘希夷

诗人名片

刘希夷(约651-?)

字号:字延之,一作庭芝

籍贯: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人。

作品风格:清丽婉转,多含感伤情调

个人简介:上元二年(675)中进士,后据传《代悲白头翁》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其舅宋之问想要据为己有,刘希夷没有答应,而被宋之问杀害,死时还不到三十岁。

他的诗作仅一卷共三十四首留存于世,闺情诗是他的代表作。

代悲白头翁

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①,更闻桑田变成海②。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③,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④。

光禄池台文锦绣⑤,将军楼阁画神仙⑥。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⑦?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注】

①松柏摧为薪:松柏被砍伐,成了柴薪。出自《古诗十九首》中:“古木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②桑田变成海:天地变成了大海。出自《神仙传》中:“麻姑谓王方平曰:‘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③红颜子:年轻女子。

④“公子”两句描写的是白头翁年轻时和公子王孙在花前月下,欣赏歌舞的情景。

⑤光禄:光禄勋。用东汉马援之子马防的典故。《后汉书·马援传》中载,马防在汉章帝时升为光禄勋,生活奢侈无度。文锦绣:用鲜艳美丽的丝织品装饰池台中的物品。

⑥将军:指东汉贵族梁冀,他做过大将军。《后汉书·梁冀传》中记载,梁冀大兴土木,

建造府院。

⑦宛转蛾眉:本义指年轻女子描眉化妆,这里代指人年轻时候。

代悲白头翁

【赏析】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诗。题目中的“代”意思是拟。题目又作《白头吟》。属《相和歌·楚调曲》,古辞里写的是一个被遗弃的女子表示对情人的决裂。而刘希夷虽拟古乐府,但他由女子的青春年华写到白头翁,慨叹时间如白驹过隙、青春易逝、富贵无常。构思精妙,语言婉转优美,开创了一片全新的意境。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开头这两句,描写了洛阳城东桃李花开,飘飞四散的暮春景色。洛阳是唐代的东都,非常的繁华,在这繁华的都市里,开满了美丽的鲜花,使整座城池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让人心驰神往。但是,时光易逝,花朵开始凋零,到处飘飞,不知道它们要飞到哪里去。这是诗文的起兴部分,下文对青春易逝的感叹、青春年华的留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洛阳女儿惜颜色”到“岁岁年年人不同”。写的是年轻的洛阳女子看到漫天飘落的花瓣联想到人生苦短、红颜易老而发出无限感叹。所以有“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的问话。“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这两句用了“松柏摧为薪”、“桑田变成海”两个形象的比喻,表现了世事变迁、变化无常。“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同样揭示了人生短暂,时间不会重来的永恒规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用优美而简洁流畅的语言、工整的句式集中表现了青春易逝、变化无常的这一主题,同时其中也暗含对时间无情流过不复回的无奈情感,读来意味无穷。这个句子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句。

“寄言全盛红颜子”到“三春行乐在水边”,主要叙述了白头翁一生大概经历。通过描述白头翁从年轻到衰老生活的境况,表现了诗人对年轻时美好时光的留恋。诗人描写的白头翁衰老后的孤苦境况,和他年轻时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时间流逝、人生富贵无常这一主题,进一步抒发了生命短暂的感慨,增添了诗文的哲理意味。

结尾四句总结全篇,点出主旨。“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意思是,年轻美貌的时候能有多长时间,须臾之间已经是两鬓斑白,表现了诗人对青春易逝的惋惜之情。“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意思是,看看古时人们鼓舞的地方,现在已经是一片冷清,只有那里的鸟雀偶尔发出几声悲鸣。一个“悲”字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鸟雀尚且悲鸣,人又是怎样的悲痛啊。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整首诗悲喜交织,跌宕起伏,并且诗人灵活运用对比、用典和对偶多种手段,叙议结合,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情。

后人点评

孙季良编选《正声集》,“以刘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人所称”《大唐新语》。

第10章 宋之问

诗人名片

宋之问(约650至656—712至713间)

字号:字延清

籍贯: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作品风格:清新朴易,感情真挚

个人简介: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历任洛州(今河南洛阳东北)参军、尚书监丞、司礼主簿等职,唐中宗执政后,因他攀附张易之,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后又任鸿胪主簿、考功员外郎,后被太平公主诬蔑,于景龙三年(709)被贬为越州(今浙江绍兴市)长史。景云元年(710),他又被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市东北)。先天元年(712),宋之问被唐玄宗赐死。

宋之问多写的是对朝廷歌功颂德、阿谀奉承的靡丽诗文。但经历了仕途沉浮之后,他也曾写就了一些好的作品,如《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他善于写五言诗。有《宋之问集》传于世。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①。

【注】

①来人:指从家乡来的人。

渡汉江

【赏析】

宋之问曾经因为攀附张易之而被贬泷州,这首诗是他从泷州逃归,经过汉江时所写。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这两句主要追忆了他被贬岭南蛮荒之地,和家人断绝联系,经冬历春已经很长时间了。第一句从空间上叙述了诗人和家人相隔万里,音讯全无。第二句是从时间表明,远离家乡的时间长久。流露了诗人被贬后生活的孤寂、苦闷,度日如年,思乡心切,内心备受煎熬的痛苦感情。正因为被贬他乡的种种痛苦,才有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内心感受。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写的是离家乡越来越近时,诗人内心无比激动的心情。如果按常规来说,离家乡越来越近了,看到从家乡过来的人应该是很想知道家乡里的事情,而急着去问才对。但是,诗人离家乡越近内心越胆怯,反倒害怕打听家乡的消息了。其实如果从诗人的经历角度来考虑,我们就能理解这样写的原因了,他是被贬出去的,和家人失去了联系好长时间,不知道家里人是否都平安,不知道自己的罪过是否牵连到家人。同时也害怕被家乡人认出来,而可能使自己和家人团聚的愿望破灭,所以,他离家乡越近越是害怕、忐忑。当时,诗人的家乡在山西而他刚刚渡过汉江,还离得很远,但是,诗人已经这样激动和忐忑了,可见诗人的内心是多么的思念家乡。它和李商隐在《无题》的诗句“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中所描述的盼望听到又怕听到,急切地想要见到而又怕见到的的微妙感情是一样的。

这首诗中诗人对归乡时微妙变化的心里描写非常到位,这种感情也很典型,代表很多人的感受。这也许就是该是能广为传颂的原因吧。

后人点评

明人唐汝询:隔岁无书,故近乡反不敢问,忧喜交集之词。(《唐诗解》卷二十一)

题大庾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②,传闻至此回③。

我行殊未已④,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⑤。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⑥。

【注】

①大庾岭:在今江西和广东交界的地方,是五岭之一。北驿:指大庾岭北面的驿站。

②阳月:农历十月的别称。

③传闻至此归:指的是一个传说,说湖南衡阳有一个回雁峰,大雁南飞的时候到这里就停止了,等到第二年春天大雁就从这里飞回北方。因为,五岭在衡阳南,所以诗人这么说。

④殊:还。

⑤瘴:指瘴气。是动植物腐烂后蒸腾而生的一种有害人身的气体。

⑥陇:指山冈。

题大庾岭北驿

【赏析】

中宗时,宋之问因为攀附张易之而被贬为泷州参军,他在被贬途中经过大庾岭,想到自己明天就要过岭,从此与中原隔绝,又看到大雁南飞,因而有感而发,在大庾岭北边驿站写成这首诗。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痛苦和孤寂。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开头两句写诗人看到的景象和由此联想到的事情。意思是,在十月里大雁成群地飞向南方,我听说大雁飞到这里就不再向南飞了。接下来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而我的行程还没有停止,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啊。大雁能够在这里停下来和我还要继续南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引发作者无限的伤感,大雁尚且按时可以飞回北方,诗人问自己什么时候能回来,表达了诗人留恋与不舍的悲戚心情。

接着诗人继续描写眼前的景物,“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黄昏到来,江潮刚刚落下,水面一片寂静;黄昏的树林里瘴气萦绕。这样寂静、荒凉的环境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悲伤感情。最后诗人想到“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意思是待明天穿过大庾岭,我再回望家乡时,应该还能见得到岭上的梅花呢。五岭是那里最高的地方,站在山岭上还能最后一次回望北方家乡,待到翻过山岭,遍是丛林浓密,看不到家乡了,不过应该能看到岭上的梅花,这对诗人也是一种慰藉。这时诗人内心的苦辣酸甜是一言难尽,无限凄凉油然而生。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整首诗通过描写见到的景物,委婉而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包含的被贬痛苦,思念家乡的忧伤。诗人情景交融,表达自己内心感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后人点评

清人孙洙:(前)四句一气旋折,神味无穷。(《唐诗三百首》卷五)

(0)
上一篇 2022年3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30日

相关推荐